<em id="vwwcz"><acronym id="vwwcz"><input id="vwwcz"></input></acronym></em>

<tbody id="vwwcz"><pre id="vwwcz"></pre></tbody>

    <th id="vwwcz"></th>

    <th id="vwwcz"></th>
    <tbody id="vwwcz"><pre id="vwwcz"></pre></tbody>
    <th id="vwwcz"><pre id="vwwcz"></pre></th>
    1. <tbody id="vwwcz"><pre id="vwwcz"></pre></tbody><rp id="vwwcz"></rp>
    2. <th id="vwwcz"><pre id="vwwcz"></pre></th>
    3. 返回學院首頁
      政校企合作

      福建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征求《福建省人民 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 (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


      發布者:鄭林????發布時間:2018-02-07????瀏覽次數:2979




      福建省教育廳辦公室

      直線 2

      福建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征求《福建省人民

      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

      (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


      各設區市、平潭綜合實驗區教育局,各高等院校、省屬中等職業學校: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根據省政府要求,我廳組織起草了《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現印發給你們征求意見。

      請各地、各校高度重視,認真組織研究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并于214日前以公函形式正式反饋我廳。

      聯系人:倪維慶,電話:0591-87091307,電子郵箱:fjzcc@163.com



      福建省教育廳辦公室      

      201827日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

      (征求意見稿)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深化產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資源質量,結合我省實際,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綜合改革及省委、省政府關于產業和教育發展的決策部署,主動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深化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為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協調、共同推進。加強科學規劃引領,將產教融合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作用,建立政府、企業、學校、行業、社會協同推進產教融合的新機制

      堅持服務需求、優化結構。圍繞建設創新性省份、先進制造業大省、質量強省以及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優化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布局,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搭建適應產業和區域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新體系

      堅持校企協同、合作育人。完善政策保障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學校等各方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形成產教深度融合、校企雙主體育人的新格局

      (三)主要目標

      2020年,統籌推進產教融合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辦學的局面初步形成,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學科專業設置與區域發展、產業發展需求緊密對接。打造一批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示范性應用型本科高校、職業院校,建成一批密切對接產業的產業學院、專業群和產教融合示范專業點。

      2028年,企業重要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形成教育和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教育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性矛盾基本解決,人才培養的結構、質量、水平滿足產業轉型升級需要,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對福建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顯著增強。

      二、主要任務

      (四)推進教育和產業融合發展

      1.同步規劃產教融合與經濟社會發展。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將產教融合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堅持職業教育與福建主導產業、傳統特色產業、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的發展需要同步規劃,與產業建設同步實施,與技術進步同步升級,將教育優先、人才先行融入各項政策,促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協調互動,與產業轉型升級緊密對接。把發展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等的重要抓手,同步規劃產教融合發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實現途徑和重大項目。

      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經信委、教育廳、人社廳,各行業主管部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2.統籌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布局。對接我省總體發展戰略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平潭綜合實驗區、福州新區、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建設需要,優化職業教育布局,與產業園區同步建設,引導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逐步向產業和人口集聚區集中。發揮我省對臺優勢,構建閩臺職業教育交流合作試驗區。指導推動各設區市在工業園區建設職業教育園區,支持有條件的設區市建設區域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鼓勵高等學校、設區市政府共建產教融合園區。各設區市要結合區域功能、產業特點調整職業院校布局結構,走差別化、特色化發展道路。組織優質職業院校“一對一”對口幫扶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等職業學校,高水平大學對口幫扶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應用型本科高等學校建設。

      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發改委、人社廳,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1. 促進高等教育融入創新型省份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完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進機制,省級統籌福廈泉三市建立一流大學協調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機制,聚焦創新驅動和核心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各級政府、高等學校、龍頭企業聯合組織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工程和重大專項,建設一批產業技術重大研發平臺和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科技進步貢獻率、技術市場交易總額全省占比逐年提升。各設區市政府進一步整合當地創新要素,推動優質資源輸入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示范性應用型本科高校,組建高等學校、企業、行業協會、科研院所、商會、投資機構為主體的區域創新聯盟,加快構建一批當地產業發展需要的科技創新平臺、新型研究機構、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及工程化平臺,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各級行業主管部門加快構建行業骨干企業、應用型本科高校和中小微型企業的層級創新聯動系統,構建社會化、專業化、網絡化技術創新服務平臺,開展新技術推廣應用服務。適應福州、廈漳泉兩大都市區和福莆寧、平潭一體化以及南三龍、武夷新區建設需要,圍繞產城融合、提升產業承載和創新能力,合理布局高等教育資源。

      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發改委、經信委、科技廳,各行業主管部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1. 推動學科專業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科學布局,分類指導,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具有福建特色的學科專業體系。圍繞做強做大主導產業需要,重點建設新型顯示、集成電路、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海工裝備、精細化工等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石油化工領域學科專業。適應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需要,打造紡織、鞋服、食品、冶金、建材等行業“數字化+”“標準化+”相關學科專業。對接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海洋高新等產業緊缺急需學科專業。滿足提升現代服務業需要,做優做強現代物流、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相關學科專業,支持家政、健康、養老、文化等社會領域職業教育專業發展。結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農業品精加工、農產品流通等相關學科專業。支撐“數字福建”建設,積極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等學科專業。適應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發展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的新增長點,組建新工科聯盟,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發改委、經信委、人社廳,各行業主管部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5.健全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結構調整機制。結合教育“放管服”改革,建立省級統籌、高等學校自律、社會評價相結合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健全高等學校專業設置“正負面清單”制度,綜合運用招生計劃安排、專業撥款系數、學費收費調整、績效獎勵等手段,引導高等學校增設產業轉型升級急需的專業,減少或取消人才飽和、就業率低的專業。高等學校要制定專業建設與調整規劃,建立盤活專業存量、有進有出的專業增減機制,構建與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相匹配的專業體系。加大對辦學條件的公開力度,委托第三方對高等學校專業辦學情況進行監測評價。進一步完善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編制與發布制度,形成就業與招生計劃人才培養聯動機制,把市場供求比例、就業質量作為院校設置調整學科專業、確定培養規模的重要依據。積極支持高等學校承擔國家和我省重大戰略任務,建設校企協同育人特色鮮明的產業學院,在新增研究生招生計劃方面予以傾斜。積極支持高等學校與企業共建博士后流動站(工作站),鼓勵提高在站博士后待遇。

      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社廳、發改委、財政廳、物價局,各行業主管部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五)強化企業重要主體作用

      1.拓寬企業參與途徑。鼓勵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著力完善政策體系,綜合運用投資、財稅、用地、金融和試點,形成企業辦學差異化成本補償與激勵機制。研究制定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辦學指導意見,遴選有條件的職業院校開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企業和公辦職業院校可共同舉辦具有混合所有制性質的二級辦學機構,允許企業以資本、土地、房舍、設備、技術、管理等要素,通過參股、入股等形式與職業院校聯合組建辦學實體并享有相應權利。允許通過購買服務、委托管理等方式,支持企業參與公辦職業院校辦學。企業開展職業教育的情況納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強化企業辦學主體意識。

      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發改委、教育廳、人社廳、財政廳、國土廳、國資委、機關事務管理局、地稅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2.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各級政府、行業主管部門要支持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職業院校、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推進行業企業參與專業建設規劃、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教材開發、實習實訓、考核評價等人才培養各環節,在人才培養、就業創業、隊伍建設、職業培訓、技術創新、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職業院校新設專業需組織相關行業企業專家進行論證。深化行業企業和高等學校聯合開展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設一批省級示范性產業學院。支持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完善運行機制,拓展建設內涵,開展技藝傳承創新等活動。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建設一批校外實訓基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

      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社廳、經信委、國資委,各行業主管部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3.企業接收學生頂崗實習。企業依法應當接收院校學生實習,設立一定比例的實習崗位并根據實習需要提供實訓場地、設施設備,安排技術和管理人員,保障學生合法權益。對頂崗實習的學生,企業應按有關規定給予合理的實習報酬,原則上應不低于本企業相同崗位試用期工資標準的80%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分別負責高等職業院校、中等職業學校和技工院校學生實習的統籌管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經濟和信息化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應當做好國有監管企業、中小企業接收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的協調工作。各行業主管部門應積極引導支持行業內企業承擔職業院校學生實習任務。

      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社廳、經信委、國資委,各行業主管部門

      4.以企業為主體推進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支持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圍繞產業關鍵技術、核心工藝和共性問題開展協同創新,打造以企業為主體、高等學校為主力、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產業化對接融通。深化協同創新,進一步推動企業、科研機構與高等學校共建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和高等學校科技研發創新平臺,積極支持高等學校參與企業技術中心、省級行業技術開發基地建設,儲備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工程研究中心。完善高等學校科研后評價體系,將成果轉化作為項目和人才評價重要內容。加強以“用”為導向的產學研結合,支持企業為主承擔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技術轉移項目等省級科研項目,引導高等學校將企業生產一線實際需求作為工程技術研究選題的重要來源,加快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技術轉化,定期組織產業技術需求與項目成果對接活動。推動高等學校建設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發展新型研發機構,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經信委、發改委、教育廳、財政廳

      5.強化企業職工在崗教育培訓。督促落實企業職工培訓制度,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確保教育培訓經費60%以上用于一線職工。創新教育培訓方式,鼓勵行業企業將職工培訓機構設在院校,購買培訓服務。支持行業企業和院校聯合開展職業技能競賽、行業技術比武、創新成果評選等活動。對參加培訓提升技能等級的職工予以獎勵或補貼,支持企業一線骨干技術人員技能提升,加強產能嚴重過剩行業轉崗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企業未依法提取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的,不得享受政府推進企業職工培訓的各項政策資金補助,并將不按規定提取使用教育培訓經費并拒不改正的行為記入企業信用記錄。

      責任單位:省總工會、人社廳,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6.發揮骨干企業引領作用。支持骨干企業、行業組織、院校等共同組建多元投資主體職業教育集團,帶動中小企業參與,以資本為紐帶,登記企業法人,促進集團成員的深度合作和協同發展。推動省、市屬國有和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覆蓋全產業鏈的職教集團,建設一批示范性職教集團。發揮國有企業職業教育重要辦學主體作用,鼓勵國有企業舉辦與企業主業發展密切相關、產教融合的職業院校。

      責任單位:省教育廳、國資委、工商聯、財政廳、人社廳,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六)構建產教融合育人模式

      1.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素質教育。發展素質教育,加強實踐育人,踐行知行合一,提升學生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中小學要將動手實踐內容納入相關課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充分利用企業、職業院校實訓資源,開展勞動教育和生產實踐體驗。普通中學要開設職業類選修課程。職業院校、高等學校要將培育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技工院校要將工匠精神教育課納入德育課必修課程。廣泛開展“大國工匠”論壇、勞模大講壇、勞模進校園、勞模八閩行等活動,在各級各類學校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

      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社廳、總工會,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2.推進產教協同育人。大力推動職業院校和有條件的企業聯合開展現代學徒制,明確參與現代學徒制的企業標準,確保企業在師傅專業水平、實訓設施設備等方面具備相應條件,院校、企業、學生簽訂三方協議,明確學徒的學生和職工雙重身份,約定各方權利義務。大力發展校企雙制、工學一體的技工教育,在企業和重點技工院校推行“招生即招工、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的企業新型學徒制。深化高等職業教育“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學校和企業聯合招生、聯合培養、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通過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實踐性教學課時不少于總課時的50%

      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社廳、發改委、經信委、國資委,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構建高等教育學術人才和應用人才雙線并行的培養體系,出臺兩類人才培養指導性意見,推動高等學校圍繞社會面向、功能特色、教學組織進行培養模式差異化改革。實行應用型人才培養績效考核評價制度,提高應用型人才的規模比重和培養質量。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出臺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指導意見,建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機制。組建創新創業教育聯盟,設立“青年紅色追夢之旅·助力脫貧攻堅”福建公益基金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優秀項目扶持獎補資金。聯合行業企業共建一批高水平的大學生創業園、“雙創”示范園、創業孵化基地等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推進高等學校建立健全產學結合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與行業企業建設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鼓勵龍頭企業、大型企業設立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創新對口合作培養機制,增強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能力。圍繞產業發展需求,構建高等學校主體、行業企業參與、政府推動的實踐教學體系和實習實訓平臺。各開發區、投資區管委會要支持高等學校“送教入園”“送教入企”,推動校企聯辦一批產業班、訂單班。

      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發改委、經信委、國資委,各行業主管部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3.加強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改革招聘辦法,開辟人才引進“綠色通道”,鼓勵職業院校、高等學校從行業企業招聘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有條件的地區,可試點企業和院校以“雙聘”方式聯合引進高層次人才。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經濟和信息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財政等部門,應當采取措施促進骨干教師與企業經營管理、技術人員相互交流、互派互聘。鼓勵并支持具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到院校兼職任教,加強企業兼職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培訓。經所在單位同意,職業院校教師和管理人員、企業經營管理和技術人員分別到專業對口企業、職業院校兼職的,可根據合同約定協議取得合理薪酬。建立健全在職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企業依照有關規定應當接納教師實踐,規模以上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要在接收教師企業實踐方面發揮示范作用,建立在職教師實踐假期制度推動職業學校、應用型本科高等學校與大中型企業合作建設“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社廳、財政廳、經信委、國資委,各行業主管部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4.完善考試招生配套改革。加快高等職業院校分類招考,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適度提高高等學校招收職業教育畢業生比例,建立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系統培養制度。逐步提高高等學校招收有工作實踐經歷人員的比例。

      責任單位:省教育廳

      5.加快學校治理結構改革。建立院校、行業企業、地方共同參與的學校理事會或董事會。院校與有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在培養目標、培養方案、教學保障、資源共享、管理運行等方面構建協同機制,實現校企協同培養人才。全面實行高等學校“一校一策”目標管理,健全體現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特點的內部管理制度、標準和運行機制,優化院校內部治理結構。支持發展跨學科、跨專業教學和科研組織。

      責任單位:省教育廳,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6.創新教育培訓服務供給。推動院校聯合行業企業共建共享優質公共教育資源。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要建立健全開放共享機制,面向職業院校、企業和社會提供學生實訓、師資培訓、技能競賽、職業培訓、技能鑒定、產品生產、技術研發等多種公共服務。重點支持在智能制造、電子信息、集成電路、旅游服務、國際貿易等領域,校企共建一批“互聯網+”培訓平臺開發立體化、可選擇的產業技術課程和職業培訓包,面向行業企業和社會開展技術培訓和繼續教育。加強省級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拓展提升“福課聯盟”的功能,將建課方延伸至行業企業,健全課程互選、學分轉化互認制度,面向高等學校、社會提供大批上線選課課程,擴大優質在線開放課程的覆蓋面和共享面。

      責任單位:省人社廳、教育廳、經信委,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七)促進產教供需雙向對接

      1.強化行業協調指導。建立省、設區市教育部門與行業主管部門產教融合工作協調對接制度。省民政、林業、文化、體育、糧食、供銷等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所屬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的統籌管理與監督。省衛計、交通運輸、農業、林業、水利、海洋漁業、商務、食品藥品監督等行業主管部門要與教育部門共建行業性職業院校,協調行業企業參與職業院校辦學、開展校企合作。人社部門牽頭各行業主管部門開展人才需求預測,建立健全年度分行業、分崗位的就業狀況和人才需求發布制度。行業主管部門要通過職能轉移、授權委托等方式,支持行業組織制定深化產教融合工作計劃,搭建本行業企業與職業院校、高等學校合作的橋梁,參與組建行業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發揮行業資源、技術、信息等優勢,提供教育教學指導、職業技能鑒定、新技術和新產品鑒定與推廣等服務。

      責任單位:省發改委、教育廳、人社廳,各行業主管部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2.規范發展市場服務組織。各級政府要將產教融合具體服務內容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建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平臺,鼓勵各市、縣(區)政府和有關部門、行業企業、院校通過購買服務、合作設立等方式,積極培育市場導向、對接供需、精準服務、規范運作的產教融合服務組織(企業),對其在登記、注冊與備案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支持利用市場合作和產業分工,提供專業化服務,構建校企利益共同體,形成穩定互惠的合作機制,促進校企緊密聯結。

      責任單位:省發改委、教育廳、人社廳,各行業主管部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3.打造信息服務平臺。省發改委牽頭建設省級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鼓勵行業企業建設相關行業信息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開展產教融合信息共享服務。依托平臺匯聚本區域和行業人才供需、用人單位崗位需求、畢業生狀況、校企合作、項目研發、技術服務等各類供求信息,向職業院校、高等學校和行業企業等各類主體提供精準化產教融合信息發布、檢索、推薦和相關增值服務。

      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經信委、教育廳、人社廳,各行業主管部門

      4.加強社會第三方監測評估。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發展和改革、經濟和信息化、國有資產監督和管理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委托社會第三方機構制定產教融合效能評價指標體系,開展包括產教融合專業評估在內的各項產教融合效能監測評估,每年發布評價報告。強化監測評價結果運用,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等部門將產教融合情況作為職業院校、高等學校辦學評估、工作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項目安排、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發展和改革、經濟和信息化、國有資產監督和管理等部門將產教融合情況作為行業企業績效考核、投入引導、試點開展、表彰激勵的重要依據。

      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經信委、教育廳、人社廳、財政廳、國資委,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八)擴大對外交流合作

      1.拓展國際交流合作。推動優質資源“請進來”,鼓勵職業院校、高等學校圍繞構建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和協同創新模式,引進國際先進職業教育資源并深度整合,開展共建專業、共建基地、教師交流、學生交換、科學研究等多種形式合作。服務優質產能“走出去”,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支持職業院校、高等學校與積極拓展國際業務的大型企業合作培養人才;鼓勵職業院校、高等學校在境外設立培訓基地,面向當地員工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和學歷職業教育。

      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社廳、外辦、經信委、國資委,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2.深化閩臺教育交流合作。支持有鮮明行業特征的臺灣高等學校與我省高等學校聯辦產業特征鮮明、相對獨立的二級學院。繼續實施“閩臺高等學校師資引進計劃”“師資閩臺聯合培養計劃”,加快引進和培養我省產業發展急需學科專業領域的教師。持續推進閩臺高校本科層次實行“31”“40”人才培養模式,專科層次實行“校校企”培養模式,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現代農業、健康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合作培養技術技能人才。

      責任單位:省教育廳、臺辦,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三、保障機制

      (九)強化項目示范帶動

      1.實施產教融合發展工程。遴選建設一批省級產教融合發展項目。圍繞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主線,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以校企合作共建實習實訓設施為重點,支持職業院校改善基本辦學和實習實訓條件,強化相關專業建設;支持應用型本科高等學校加強實習實訓環境、平臺和基地設施建設,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責任單位:省發改委、教育廳、人社廳、財政廳

      2.開展產教融合建設試點。支持有條件地區、行業和企業先行先試,試點建設產教融合城市、行業和企業,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和經驗,構建產教融合發展的長效機制,爭取若干項目進入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行列。遴選一批有代表性、影響力和改革意愿的市、縣(區)開展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對于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績突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企業,可認定為產教融合型企業。

      責任單位:省發改委、教育廳、人社廳、經信委、國資委,各行業主管部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十)加大經費支持力度

      1.完善撥款機制。建立以促進改革和提高績效為導向的生均撥款制度。各級財政要根據事業發展、財力情況及物價水平等,穩步提高職業院校、高等學校生均經費撥款標準。2018年,各市、縣(區)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不低于省定標準。2020年,高職院校經費投入達到本科院校生均撥款平均水平。新增財政教育投入重點投向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改善職業院校辦學條件等。強化專項資金檢查,加強全過程績效管理,確保資金使用規范、安全、高效

      責任單位:省財政廳、教育廳、人社廳

      2.拓寬經費來源。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在財政預算中安排產教融合專項資金,通過專項撥款、購買服務、貸款貼息等形式,支持和保障校企雙方開展深度合作。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產教融合發展,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開設冠名班、訂單班以及員工在合作職業院校培訓所支出的費用,可從企業的職工教育培訓經費中列支。

      責任單位:省財政廳、教育廳、人社廳,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十一)落實優惠政策

      1.稅收政策。各級財政、稅務部門要把深化產教融合作為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推進降成本、補短板的重要舉措,加強稅收宣傳輔導。落實社會力量舉辦教育有關財稅政策,及時按規定辦理減免稅手續,確保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到位。對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用于教育事業的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12%部分,準予結轉以后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責任單位:省財政廳、地稅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2.用地政策。企業投資或與政府合作建設職業院校、高等學校的建設用地,按教育用地管理,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可通過劃撥方式供地,鼓勵企業自愿以出讓、租賃方式取得土地。非營利性民辦學校,享受公辦學校同等政策,按劃撥等方式供應土地。營利性民辦學校按國家相應的政策供給土地,只有一個意向用地者的,可按協議方式供地。

      責任單位:省國土廳,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3.金融支持。金融主管部門應當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開辟產教融合信貸業務,對產教融合的項目提供支持。對符合貸款條件的產教融合項目企業,優先給予貸款支持。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模式,開發適合產教融合項目特點的多元化融資品種。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產教融合項目在多層次資本市場通過上市、掛牌、發債等形式,籌集發展資金。加快發展學生實習責任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鼓勵商業保險公司對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保險專門確定費率。

      責任單位:省金融辦、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

      (十二)建立激勵機制

      1.調動企業積極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顯著的企業予以表揚和獎勵。對產教融合型企業,通過減免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經費獎補等方式予以傾斜支持。各級發展和改革、經濟和信息化、科技部門應當對產教融合成績突出的企業,在技術升級、產品研發、平臺建設、科學研究等項目上予以優先支持。

      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經信委、科技廳,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2.調動學校積極性。公辦職業院校、高等學校可利用校企合作、社會服務的收入或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非貨幣資產與企業合作建設職業教育集團、舉辦二級辦學機構;可利用非貨幣資產或通過場地、設備租賃等方式與企業合作共建兼具生產、教學和研發功能的實訓基地。院校與企業合作辦學或項目合作相關成本費用,根據合作協議予以列支。院校與企業合作辦學或項目合作取得的收入或收益,根據合作協議進行合理分配。院校和企業對合作開發的具有專利資質的產品,根據雙方合作協議,按照規定享有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的自主權。

      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發改委、經信委、國資委、機關事務管理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3.調動教師積極性。職業院校、高等學校應將參與產教融合情況作為教師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和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職業院校、高等學校科研人員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收入不納入績效工資,不納入單位工資總額基數。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和社會服務產生的收入,可部分用于學校績效工資分配,增加績效工資總量。對從企業直接錄用的高技能人才,鼓勵按有關規定申報評審中級以上生產實習課指導教師職稱。

      責任單位:省人社廳、教育廳,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十三)組織保障

      1.強化工作協調。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發揮職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作用,建立發展改革、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經信等部門密切配合,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積極參與的產教融合工作協調機制,明確分工、協同聯動,通過統籌規劃、科學部署、服務監督和政策保障,推進產教融合各項工作落實。

      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經信委、教育廳、人社廳、財政廳、國資委,各行業主管部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2.加強工作研究。開展產教融合理論與實證研究,豐富產教融合理論內涵,及時總結推廣產教融合典型做法和有效經驗,引導產教融合改革實踐向縱深推進。

      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經信委、教育廳、人社廳,各行業主管部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3.營造良好環境。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宣傳國家產教融合支持政策,宣傳產教融合成果和典型案例,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為各方自覺行動。利用職業教育活動周活動,表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顯著的企業、學校。做好宣傳動員和輿論引導,加快收入分配、企業用人制度以及學校編制、教學科研管理等配套改革,引導形成學校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企業重視“投資于人”的普遍共識,積極營造全社會充分理解、積極支持、主動參與產教融合的良好氛圍。

      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經信委、教育廳、人社廳,各行業主管部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Copyright @2015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產學研與實訓中心)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福州大學城聯榕路8號 電話:0591-83760315 | 閩ICP備15019752號
      另类综合在线视频区,另类专区欧美国产,另类第二页国产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