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vwwcz"><acronym id="vwwcz"><input id="vwwcz"></input></acronym></em>

<tbody id="vwwcz"><pre id="vwwcz"></pre></tbody>

    <th id="vwwcz"></th>

    <th id="vwwcz"></th>
    <tbody id="vwwcz"><pre id="vwwcz"></pre></tbody>
    <th id="vwwcz"><pre id="vwwcz"></pre></th>
    1. <tbody id="vwwcz"><pre id="vwwcz"></pre></tbody><rp id="vwwcz"></rp>
    2. <th id="vwwcz"><pre id="vwwcz"></pre></th>
    3. 福建省教師隊伍建設規劃(2017-2020年)

      發布者:劉偉發布時間:2018-01-10瀏覽次數:3105


      福建省教師隊伍建設規劃(2017-2020年)


      強國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當前,我省教育事業已邁入新的發展時代,打造一流教師隊伍,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省教育事業發展的緊迫任務。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和教師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著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根據《中共福建省委關于加快社會事業發展補齊民生短板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教育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福建省“十三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一)主要成效。“十二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關心支持下,我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勇于改革創新;積極先行先試,出臺了一系列利教惠師的重大政策舉措,有力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新成效。

      ——師德建設得到加強。“師德建設年”活動持續開展,出臺一系列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政策措施,規范教師從教行為。創新師德教育,加強師德懲處,落實師德“一票否決”,教育、宣傳、考核、監督和獎懲相結合的師德建設工作機制更加健全。堅持典型示范,廣泛開展尋訪評選“身邊張麗莉式教師”“最美鄉村教師”“首屆最美教師”活動,講好師德故事,激發正能量。涌現出一批師德先進典型,樹立了新時期我省教師隊伍的良好形象。

      ——隊伍數量穩步增加。截至2016年底,全省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45.8萬人,比2010年初增加4.1萬人。各學段生師比趨于合理,其中學前教育師幼比從1:29.97提高到1:19.73,中職師生比由1:29.79提高到1:22.74,提升幅度尤為顯著。

      ——隊伍結構逐步優化。創新教師補充機制,近五年新補充教師中鄉村教師占60%,緊缺學科教師占50%,中小學各學段、學科和鄉村教師緊缺狀況得到改善。開展師范男生免費教育試點,推動小學幼兒園教師性別結構逐步優化。幼兒園、小學教師專科及以上學歷比例分別從50.1%74.2%提高到69.4%90.1%,初中教師本科學歷比例從74.7%提高到87.2%,高職院校教師研究生學歷比例從35.2%提高到48.2%,普通本科高校教師博士學位比例從18.4%提高到30.03%教師學歷層次進一步提高。

      ——專業水平持續提升。出臺十大舉措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鄉村教師工作生活條件得到改善。教師全員培訓制度全面落實,教師參與高水平培訓機會大幅增加。全面實施“農村教師(校長)教育教學能力提升計劃”,5年全省投入3億元,將全省15萬農村教師(校長)輪訓一遍。舉辦兩屆全省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深化教師崗位大練兵活動。實施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新增省級名師、名校長、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600余名,遴選培養1000名省級學科教學帶頭人、1000名省級骨干校長和6800名省級骨干教師。實施民辦高校強師工程、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升計劃、師資閩臺聯合培養計劃,高職院校、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分別從37%39%提高到47%59%。實施高校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引進“三項計劃”、“閩江學者獎勵計劃”,高校高層次人才達1.3萬人,比2011年增加30%,新增 “千人計劃”、“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青”等國家級人才近200人。

      ——管理機制更加健全。全面落實“國標、省考、縣管、校聘”教師管理體制,在全國率先統一城鄉教職工編制標準、崗位結構比例,率先實行中小學新任教師全省統一公開招聘制度。全面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校際交流制度。積極推進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和定期注冊制度改革。率先開展高校教師職稱聘任制改革,落實高校職稱評聘自主權。全面推進中小學和中職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建立統一的中小學教師職稱體系,設立中小學和中職學校正高級職稱。推行農村教師25年教齡職稱直聘制度。完善教師表彰獎勵制度,設立省優秀農村教師、實事杰出教師獎勵基金,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等,評選兩屆共64名省杰出人民教師并予以重獎,有效激發教師榮譽感。

      (二)面臨形勢

      1.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迫切要求全面推進教師隊伍建設。2017-2020年,我省將著力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加快構建福建版“二元制”現代職業教育,著力加強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以及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全面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各級各類教育從注重規模擴大的外延式發展向注重提高質量的內涵式發展轉變,教師隊伍已經替代物化資源,成為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面臨的主要矛盾。全面推進教師隊伍建設,才能為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和保障。

      2.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迫切要求創新教師管理體制。今后幾年是我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進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教師是辦學治校的主體,是教育改革的參與者、實施者、推動者,只有進一步創新教師管理體制,才能激發教師隊伍活力,讓廣大教師勇于創新、敢于擔當、積極參與,才能切實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3.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迫切要求提升教師專業素質。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及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多樣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強、對公平教育的要求日趨強烈。當前“互聯網+”戰略深入實施,智慧教育成為教育信息化發展重要方向,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發生深刻變革,對教師能力素養提出新挑戰。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新期盼,關鍵在于提高教師隊伍師德素養、業務能力和育人水平。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面對今后一個時期教育改革發展新形勢、新要求,我省教師隊伍建設仍存在許多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學前教育教師總量不足,師幼比偏低,學歷層次和專業合格率低的問題比較突出;義務教育教師在區域、城鄉、學校和學科之間配置還不均衡,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仍是短板;普通高中現有師資配備與管理模式不適應高考綜合改革選課走班、分層教學的需要;特殊教育師資來源不足,水平不高,無法滿足特教事業發展需求;職業院校師生比偏低,“雙師型”教師缺乏,難以適應實踐教學需要;高校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學科領軍人才數量較少,具有海外經歷師資比例偏低,創新能力不強;現代教師教育體系不夠健全,師范院校對教師培養培訓工作積極性不高,教師培養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有待改進,部分教師職業素養、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有待提升;教師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完善,中小學教師待遇偏低,隊伍活力有待進一步加強等。為此,必須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擺上突出位置,強化推進力度,努力滿足各級各類教育發展對優質師資的需求。

      二、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總目標,以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為導向,以全面持續提升教師師德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為核心,以鄉村教師、“雙師型”教師和高層次人才隊伍為重點,以深化教師管理體制改革為抓手,大力推進教師培養、遴選、培訓、管理一體化建設,努力提高教師地位待遇,加快培養造就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教師,為我省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堅強支撐和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破解發展難題。深化教師教育綜合改革,創新教師編制管理制度,嚴格教師資格和準入制度,加快推進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突破教師管理的體制瓶頸,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堅持協調,促進均衡配置。根據城鎮化進程、人口生育政策調整和學齡人口高峰遷移做好師資儲備。定向施策、精準發力,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合理流動,促進區域、城鄉和校際之間師資均衡配置。

      ——堅持綠色,提升專業水平。遵循教師成長發展規律,構建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完善教師專業發展標準,建立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促進教師專業素養和能力不斷提高,營造教師發展良好生態。

      ——堅持開放,激發隊伍活力。構建以師范院校和教師進修院校為主體、綜合大學參與、開放靈活的教師教育體系。擴大對外交流,深化閩臺合作,加強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聘請業界精英從事教學工作,促進“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

      ——堅持共享,提升幸福指數。把促進教師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教師地位,維護教師權益,改善教師待遇,關心每位教師,讓廣大教師有更多的獲得感,激發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三)發展目標。2020年,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基本健全,職業發展通道進一步通暢,事權人權財權相統一的管理體制普遍建立,待遇提升保障機制更加完善,教師職業吸引力明顯增強,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基本形成,教育專家、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

      ——教師數量滿足各級各類學校發展需要。2020年,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總量達53.47萬人左右,其中,學前教育教師約12萬人、義務教育教師約28.04萬人、普通高中教師約5.5萬人、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教師約3萬人、高職院校教師約1.6萬人、普通本科高校教師(含成人高校)3.1萬人、特殊教育教師約0.23萬人,生師比達到教育現代化基本要求。

      ——教師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中小學教師學科結構性缺編、性別結構失衡現象有所緩解教師年齡結構、優質師資的區域和學段分布進一步優化。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省教學名師、省學科教學帶頭人等名優教師占中小學教師總數的比例達1%,力爭各縣(市、區)中小學主要學科至少有一名以上省級名優教師。高職院校、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分別達85%75%以上。高校教師的年齡結構、學科專業結構、職務(職稱)結構、學緣結構進一步優化。

      ——教師隊伍素質進一步提高。幼兒園教師持證上崗率明顯提升。小學、幼兒園教師基本具備專科以上學歷,初中教師基本具備本科以上學歷。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比例力爭達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高職院校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比例達到70%以上,普通本科高校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到40%以上。高校新增國家級、省級高層次人才300人左右。

      ——教師管理制度更加科學高效。各級各類教育教師編制標準更加合理,教師資格和準入制度更加健全,教師職稱制度更加科學,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教師管理工作體制機制逐步形成。教師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進一步完善,教師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顯著改善,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水平。民辦教師合法權益保障機制進一步健全。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明顯增強。

      專欄一:2017-2020年全省教師隊伍建設部分指標

      學段

      指標

      2016

      2020

      學前教育

      專科及以上學歷比例

      園長

      80.35%

      100%

      教師

      69.39%

      90%

      持證上崗率

      民辦園

      42.16%

      70%

      公辦園

      96.64%

      100%

      小學

      專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

      90.1%

      100%

      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

      46.37%

      60%

      初中

      專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

      99.85%

      100%

      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

      87.24%

      100%

      高中

      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

      97.81%

      100%

      研究生(含碩士學位)以上教師比例

      5.41%

      8%

      中職

      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

      93.14%

      100%

      研究生(含碩士學位)以上教師比例

      5.65%

      10%

      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和實習課指導教師比例

      58.89%

      75%

      高職高專

      研究生(含碩士學位)以上教師比例

      48.18%

      70%

      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和實習課指導教師比例

      46.78%

      85%

      普通本科高校

      博士學位教師比例

      30.03%

      40%

      具有半年及以上境外學習經歷教師比例

      12%

      20%

      三、重點任務

      (一)著力提升教師師德素養

      加強教師隊伍黨的建設。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落實到每個教師黨支部和教師黨員,充分發揮教師黨支部組織教育管理黨員和宣傳引導凝聚師生的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重視做好在優秀青年教師、海外留學歸國教師中發展黨員工作。健全把骨干教師培養成黨員,把黨員教師培養成教學、科研、管理骨干的“雙培養”機制。大力推進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黨建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培育工程。切實加強民辦學校教師隊伍黨的建設。

      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健全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引導教師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引導廣大教師熱愛祖國、奉獻祖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創新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開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強化教師社會實踐參與,推動教師充分了解黨情、國情、社情、民情,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種意識”。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創新師德教育,完善師德規范,引導廣大教師堅持“四個相統一”,爭做“四有好老師”,全心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把師德養成教育貫徹于教師職前培養職后培訓全過程。建立教師入職宣誓制度。發掘師德典型、講好師德故事,加強引領、注重感召、弘揚楷模,形成強大的正能量。開展“最美教師”尋訪活動,定期表彰省杰出人民教師、省特級教師和省優秀教師,獎勵長期扎根農村任教的優秀教師。強化師德考評,把師德建設作為學校工作考核和辦學質量評估的重要指標,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業績考核、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的首要內容。建立教師個人信用記錄,推進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加大懲戒力度,著力解決師德失范、學術不端等問題。

      (二)大力振興師范教育

      優化師范教育布局結構。構建以師范院校為主體、綜合性大學參與、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為主的教師教育體系。發揮師范院校在教師教育中的主體作用,支持福建師范大學、閩南師范大學建設成我省高中教師主要培養基地,支持泉州師范學院、寧德師范學院等高校建成我省初中、小學教師主要培養基地。支持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分別建成我省專科層次學前教育師資全科型鄉村小學教師主要培養基地。支持師范院校辦好特殊教育專業。支持應用型普通本科高校設立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或職業教育師范專業,重點培養職業教育師資。

      改進師范生招生模式。根據中小學實際需求,合理確定師范生培養規模和結構。改革師范生招生辦法,擴大師范生公費教育規模,重點培養小學、幼兒園男教師和鄉村小學全科教師,支持各地開展鄉村教師委托定向培養。引導高校采用“大類招生、二次選拔”方式,探索增加師范生錄取面試環節,選拔樂教適教的優秀學生進入師范類專業。提高師范專業生均撥款標準。完善師范生獎助學金制度、采取公費培養或到崗退費等方式健全教師招聘辦法。加大師范生就學支持力度、暢通師范生就業渠道,吸引優秀高中生報考師范專業。

      提升師范生培養層次。引導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轉型培養保育員。擴大專科及以上層次幼兒園教師培養規模。支持師范院校加大本科層次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培養力度。通過科學與嚴格程序,增加一批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擴大教育碩士招生規模和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面試攻讀教育碩士計劃。支持師范院校開展普通中學、中職學校教師“4+2”分段培養和“本碩一體”6年制培養。適當增加教育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擴大教育博士招生規模,面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校長教師,完善教育博士選拔培養方案。

      提高師范生培養質量。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健全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貫徹教師專業標準,深化師范教育課程改革,切實加強教育實踐環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訓練和審美教育,強化教學實踐能力,提高教育信息化和審美素養。按照幼兒園教師綜合培養、小學教師全科型培養、中學教師“一專多能”培養、特殊教育教師復合型培養、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雙師型”培養的要求,分類推進教師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委托第三方組織開展師范類專業認證,并將認證結果與招生計劃、收費標準、教師資格認定、畢業生就業等掛鉤,優化專業建設、規范辦學行為,建立教師培養質量評估制度。

      (三)完善教師補充機制

      創新中小學教師補充機制。完善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統一招聘制度,探索鄉村學校補充教師新機制,新補充中小學教師2.5萬名左右,重點補充音樂、體育、美術、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高中通用技術、小學科學等緊缺學科教師。大力推進文教結合,加強美育師資隊伍建設。推動各地各類幼兒園按標準配齊教職工,新補充幼兒教師萬名左右。適應高考綜合改革分層教學和走班制的需要,提高普通高中教師配備標準,推進普通高中師資來源多樣化,鼓勵和吸引綜合大學優秀畢業生獲得教師資格后到普通高中任教,支持普通高中面向高校和社會聘請有專業特長的人員擔任兼職教師。

      改革職業院校人才招聘模式。改革招聘辦法,建立職業院校從行業企業招聘緊缺急需人才的“綠色通道”制度。到2020年,職業院校新補充專業教師(含專業課和實習指導教師)中具有行業企業工作經歷的比例提高至50%。完善職業院校兼職教師聘請政策,吸引高層次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到職業院校或應用型本科高校任教,兼職教師占職業院校專兼職教師總數的20-30%

      完善本科高校教師招聘制度。建立高校新進教師選聘標準,鼓勵高校擴大聘用具有外校學習工作經歷教師比例,優化教師學緣結構。省重點建設高校新補充教師要以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的博士畢業生為主,注重把具有博士后研究經歷的優秀人才充實進高校教師隊伍。探索高校與行業企業、科技園區之間的人才合作模式,選聘優秀科技企業家到高校兼職,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

      (四)提高中小學教師專業水平

      完善教師全員培訓制度。健全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攀升體系,分級分層分類分科開展5年一周期不少于450學時的教師全員培訓。完善中小學校長任職資格培訓、提高培訓、高級研修和專題培訓制度。以全省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為引領,深化教師全員崗位練兵活動。大力推進教師校本研修培訓。建立中小學、幼兒園見習教師規范化培訓制度,探索非師范生進入教師隊伍入職統一培訓制度。實施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全員培訓、高中高級職稱教師全員培訓以及新高考專項培訓,實施初中“壯腰工程專項培訓,提升初中教師學科素養和教學能力,促進基礎教育“強身壯腰”。

      提升鄉村教師隊伍素質。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鄉村校長助力工程和鄉村教師素質提升工程,2020年前將鄉村教師輪訓一遍,省級投入1億元,重點培訓鄉村學校正職校長、教學點教師,為每所鄉村學校培養1-2名骨干教師。加強鄉村學校音體美等緊缺學科教師培訓,提高鄉村教師多學科教學能力。按照鄉村學校實際需求改進培訓方式,采取頂崗置換、網絡研修、送教下鄉、跟崗實踐、專家指導等多種形式,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加強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師培訓。實施新辦園、農村園和民辦園教師(園長)專業能力提升工程,提高教師對幼兒在園生活、活動的觀察與指導能力,提升園長依法辦園、規范管理的能力。實施學前教育培訓者和教研引領者培訓計劃,提升教研員能力素養。實施“特殊教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計劃”,重點開展醫教結合的專項培訓和從事隨班就讀工作的教師培訓。

      造閩派名師隊伍。實施新一輪名師名校(園)長培養工程,省級遴選培養培訓百名名師和千名學科帶頭人,百名名校長和千名名校長后備人選,建設100個左右省級名師名校長工作室,培養一批基礎教育領軍人才,打造一批具有教育家情懷和素質的閩派教育教學專家。以名師名校長工程為引領,健全全省中小學名優骨干教師梯隊,到2020年,中小學縣級以上骨干教師和名校長達到教師校長總數的20%以上。探索建立泛珠三角區域、港澳臺中小學校長聯合培養機制,推進區域優質教育資源互鑒互學、共建共享。探索建立骨干教師校長到發達國家和地區攻讀學位、訪問學者和跟崗學習的運行機制,開拓受訓校長的國際視野。

      加強教師培訓機構和基地建設。推動福建教育學院研訓一體化發展,使其成為中小學教師省級培訓的主要基地和基礎教育教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加強福建省幼兒教師培訓中心建設。每個設區市重點建設1個市級教師培訓基地,支持有條件的設區市建設教師發展學院。加強縣級教師進修學校建設與管理,實施標準化建設工程,推進縣級教師進修學校與教研、裝備、電教等機構的職能和資源整合,建成30個左右研訓一體化標準化縣級教師發展中心。

      創新教師培訓管理模式。制定教師培訓課程標準,實施教師培訓精品課程建設計劃。建立進修院校教研員準入標準和退出機制,支持教師培訓機構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遴選支持一批教師培訓模式改革示范項目,引領提升培訓質量。依托省級教育信息化大平臺,建設教師網絡研修社區和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實行教師培訓學分管理,探索教師培訓選學制度和名師學術研修假期制度,建立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教師專業發展需求、評價、診斷、干預機制。建立培訓機構資質認證和培訓質量評估制度,實行教師培訓項目招投標機制,加強培訓方案審核和培訓績效評估,把培訓質量作為培訓機構資質認定、項目承辦、經費獎勵的重要依據。

      專欄二:2017-2020年中小學教師省級培訓計劃

      鄉村校長助力工程和鄉村

      教師素質提升工程

      2020年以前將鄉村校長和教師輪訓一遍,其中省級培訓鄉村校長4000名、鄉村教師10000名(其中教學點教師2500名),其他由市、縣分級實施。

      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

      在全省遴選100名名師培養人選和100名名校長培養人選進行重點培養;遴選、培養1000名學科教學帶頭人和1000名名校長后備。以省級名優教師校長培養工程為引領,推動市、縣(區)構建定位明確、層次清晰、相互銜接的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梯隊。

      高中高級職稱教師全員培訓

      省級每年培訓15000人,其中集中培訓5000人,遠程培訓10000人。

      初中“壯腰”工程專項培訓

      省級每年組織200名初中骨干校長、1000名初中骨干教師專項培訓,市縣兩級每年舉辦初中校長和骨干教師專項研修。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

      能力提升工程

      2017年前基本完成全省中小學(含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下同)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全員培訓,省級負責培訓不少于2000名的管理者、教研員、中小學校長和骨干教師。

      名師送培下鄉

      委托高等院校和有關教科研機構,以國培專家、省培專家,特級教師,省市名師及培養人選、學科教學帶頭人以及名師工作室成員等名優教師為主,面向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平潭綜合實驗區,開展送培活動,每年培訓1萬人次以上。

      班主任全員培訓計劃

      每年培訓中小學班主任2000


      專欄三:2017-2020年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教師省級培訓計劃

      新辦園、農村園和民辦園教師

      (園長)專業能力提升計劃

      2020年前將新辦園、農村園和民辦園園長、教師輪訓一遍,其中省級每年集中培訓新辦園、農村園和民辦園園長、教師各600名左右,遠程培訓1000名左右;其他由市、縣分級實施。

      幼兒園名師名園長培養工程

      在全省遴選培養省級名師名園長各10名左右、名園長后備和學科教學帶頭各100名左右。

      學前教育培訓者、教研引領者培訓計劃

      2020年,完成全省各縣區學前教育專職培訓者、教研引領者的全員培訓。

      名師送培下鄉

      委托高等院校和有關教科研機構,以省級名師名園長、特級教師、骨干園長、學科教學帶頭人等名優教師為主,面向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平潭綜合實驗區開展送培下鄉與精準幫扶活動。

      特殊教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工程

      將全省特殊教育學校(班)校長、專任教師輪訓一遍;省級每年培養培訓特殊教育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200名,并有計劃開展隨班就讀資源教室指導教師、送教上門教師專項培訓。


      (五)提升職教師資“雙師雙能”水平

      完善教師企業實踐制度。探索建立中等職業學校新招聘的非師范類教師入職第一年進行“師范教育+企業實踐”、師范類教師入職第一年進行半年以上“企業實踐”后上崗任教的培訓制度。全面落實職業院校專業教師、實習指導教師每年到企業實踐個月的基本要求。建立職業院校與企業人才雙向任職互聘制度和“訪問工程師”進修制度,推進師傅與教師“二元”教學。建立省級教師技能競賽平臺,著力提升青年教師從業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依托高水平院校、應用型本科、國家示范高職院校、大中型企業共建50個“雙師型”職教師資培訓基地。

      加強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培養。建立“雙師型”教師認定制度和考核辦法。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重點培養500名省級專業(學科)帶頭人、2000名骨干教師和管理干部。遴選50名左右專業名師和50名左右名校長培養人選,成立50個左右職業教育“雙師型”名師工作室。拓展職教師資境外研修項目實施渠道,為職業院校教師獲取國際通用的職業資格證書創造條件。

      推進閩臺職教師資合作交流。實施“臺灣全職教師引進資助計劃”,支持高校從臺灣引進1000人次具有博士學位的優秀教師或業內精英。實施“師資閩臺聯合培養計劃”,依托省內和臺灣高水平大學設立福建省師資閩臺聯合培養中心,聯合培養2000名專業骨干教師和管理干部,提升職業院校教師專業水平和管理水平。

      專欄四:福建省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升工程

      福建省師資閩臺聯合

      培養計劃

      引進臺灣優質教育資源,為應用型本科高校、職業院校培訓學科(專業)骨干教師和管理干部2000名,其中學科(專業)骨干教師1500名、管理干部500名。

      省級專業帶頭人培養計劃

      開展職業院校專業帶頭人評選認定,到2020年重點培養500名省級專業帶頭人。

      專業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

      在全省遴選50名左右專業名師培養人選和50名左右名校長培養人選進行重點培養,成立50個左右職業教育名師工作室。

      (六)提升高校人才創新能力

      加強高校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實施新一輪高校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工程和閩江學者獎勵計劃,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力度,新增一批入選國家“千人計劃”“特支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等項目高層次人才,支持高校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完善高校高層次人才培養和成長機制,著力培養優秀拔尖人才、學術帶頭人,形成校級、省級、國家級三級人才結構體系。協調省直有關部門設立高校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專區,為高校引進高層次人才提供個性化服務,對新建本科院校引進高層次人才予以傾斜。

      加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培訓。完善高校新進教師入職培訓制度,把新入職教師擔任助教情況作為其主講課程和獲得主講教師資格的先決條件。支持高校青年人才申報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長江青年學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等項目,培養一批優秀后備拔尖人才。實施“高校青年拔尖人才資助計劃”,采取項目資助等方式對有培養潛質的青年人才進行重點培養。實施青年教師國內訪學計劃,每年選派150名左右優秀青年教師到國內知名高校擔任訪問學者。支持高校設立教師發展中心。鼓勵高校延聘、返聘知名退休教授擔任青年教師導師,鼓勵省內各高校之間加強青年教師交流培養。實施民辦高校強師工程,5年內將民辦高校自有專任教師輪訓一遍。

      提升師資培養國際化水平。完善教師境外進修交流訪學制度。每年支持高校選派60名左右中青年教師到國外訪學交流。積極推薦高校高層次人才到國際組織任職,加大外籍教師聘任力度。到2020年,普通本科院校具有半年及以上境外學習經歷的教師比達20%以上。支持高校聘任外國文教專家,有條件的高校聘請國外學者、專家從事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工作和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的科研工作。

      (七)完善教師管理制度

      創新教師編制管理。適應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和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充分考慮新型城鎮化、全面二孩政策及高考改革等新情況,合理核定教職工編制,優先保障教育發展需要。建立跨層次、跨地區、跨部門的編制調整機制,盤活存量,動態管理,多渠道解決中小學編制不足問題。加強和規范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管理,嚴禁擠占、挪用、截留編制和有編不補。制定符合教育現代化要求的教職工編制標準,會同有關部門推進中小學用編和用人機制改革,探索實行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形成靈活多樣的選人用人機制。積極探索高校人員總量管理,制定總量核定指導標準和試點方案,納入總量管理的人員享有相應待遇和保障。

      推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建立健全縣域義務教育學校教職工編制統籌配置機制,實行教職工編制城鄉和校際動態管理、優化配置。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核定的教職工編制總量和崗位總量內,按照生源、班額等情況,充分考慮鄉村小規模學校、寄宿制學校和城鎮中小學實際需要,統籌各校教職工編制數,細化崗位數,并報同級機構編制、人社、財政部門備案。推動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制度化、常態化。到2020年,城鎮學校和優質學校教師每年交流到鄉村學校和薄弱學校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總數的10%,其中骨干教師不低于交流輪崗教師總數的20%

      完善教師職稱制度。完善各級各類教師評價標準,創新教師評價方式。探索建立“定向評價、定向使用”的基層高級教師評審管理制度,符合條件的鄉村教師定向申報高級職稱,定向評價取得的高級職稱僅限同級基層單位內適用。選擇若干縣(市、區)試行中職和中小學教師職務聘任制改革,由學校在核定的崗位結構比例內自主評聘教師職務。推進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引導高校推行教師崗位分類管理,建立不同崗位不同學科領域人才評價體系。研究制定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職稱直聘辦法。支持高校建立若干教學科研和人才“特區”,實施“非升即走”或“非升即轉”的用人機制。

      開展職級制改革試點。選擇2-3所省屬高校開展管理干部職級制改革試點,將人員由身份管理轉變為職級分類管理。遴選若干縣(市、區)開展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試點,探索建立校長獨立的職務系列、考評體系和薪酬制度,逐步取消中小學校和校長行政級別,推動校長隊伍建設從行政定級向專業評定轉型,促進校長隊伍的專業化發展。

      完善教師資格制度。穩妥實施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制度,提高教師準入門檻。在總結試點經驗上,2017年起全面實施5年一周期的中小學教師資格定期注冊制度,破除教師資格終身制,探索不合格教師退出機制。完善職業院校教師資格認定標準,增加生產實踐工作經歷和職業能力要求,將“雙師型”教師素質基本要求納入教師資格認定和評價體系。

      切實提高教師待遇完善中小學績效工資制度,改進考核分配辦法,實行總量動態調整,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落實鄉鎮教師工作補貼、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等特殊崗位津貼補貼,完善差別化補助辦法,做到越往基層、越往艱基地區補助水平越高。進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教量師工資保障機制,增強特殊教育職業吸引力。改革中職學校績效工資制度,完善職業院校內部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充分體現教師知識、勞動價值,吸引優秀技術技能人才從教。擴大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權,在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額內,探索年薪制、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多種分配方式。

      保障民辦教師合法權益。規范民辦學校收入用于人員支出的最低比例,鼓勵各民辦學校建立教師收入與學費收入同步增長的動態機制。民辦學校教師在教師資格認定、職稱評定、表彰獎勵、業務培訓等方面享有與公辦教師同等權利。探索民辦學校教師年金制度、實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政策試點。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民辦教師合法權益保障和救濟機制。

      四、組織實施

      (一)落實工作責任

      各地、各學校應切實落實教師隊伍建設的主體責任,教育行政部門發揮牽頭作用,加強對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的統籌管理、規劃和指導,主動與編制、財政、人社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及時研究解決教師隊伍建設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問題,確保教師隊伍建設各項政策措施和工作任務落實到位。各級各類學校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學校工作的首要任務來抓,為教師專業發展、能力提升創設更好條件,完善服務保障措施,不斷提升師資隊伍水平。各設區市、高校要結合本地本校實際,制定教師隊伍建設專項發展規劃,細化相關政策措施,推進各項工作落實。

      (二)加大經費投入

      各地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投入重點,新增教育經費向教師隊伍建設傾斜。各地要按照中小學、幼兒園和中職學校教師核定工資總額(含績效工資)1.5-2.5%的比例安排教師培訓專項經費,并列入財政預算,其中教育強縣要達到2.5%以上;中小學、幼兒園、中職學校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5%用于教師培訓,其中教師專業發展示范校要達到10%以上。優化高校支出結構,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支出占總支出比例逐年增加,并重點用于教師隊伍建設。

      (三)加強教師管理信息化建設

      構建全省教師基本信息數據庫,建立數據分析工作機制,為優化教師管理提供決策依據。提升教師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力推進教師資格認定、定期注冊、繼續教育、培養培訓、職稱評定、年度考核、評先評優等工作實行信息化管理,不斷優化管理手段和方式。加強數據和信息安全建設。各地要加強教師管理信息化建設,提高管理者分析、使用信息化資源的能力。

      (四)強化督導考核

      省教育督導部門將各地教師隊伍建設情況列入“兩項督導”“教育強縣”和區域教育現代化水平監測考核指標,并建立教師隊伍建設專項督導考核制度,定期開展全省教師隊伍建設專項督導考核,建立督導公報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將教師隊伍建設情況列入相關工作的考核指標,將學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情況列入學校發展性評價考核指標,確保教師隊伍建設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2


      另类综合在线视频区,另类专区欧美国产,另类第二页国产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