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vwwcz"><acronym id="vwwcz"><input id="vwwcz"></input></acronym></em>

<tbody id="vwwcz"><pre id="vwwcz"></pre></tbody>

    <th id="vwwcz"></th>

    <th id="vwwcz"></th>
    <tbody id="vwwcz"><pre id="vwwcz"></pre></tbody>
    <th id="vwwcz"><pre id="vwwcz"></pre></th>
    1. <tbody id="vwwcz"><pre id="vwwcz"></pre></tbody><rp id="vwwcz"></rp>
    2. <th id="vwwcz"><pre id="vwwcz"></pre></th>
    3. 新思想

      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理論與實踐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    發布時間:2013-05-30    瀏覽次數:1065

              一、在高校培養一大批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1. 從黨的發展歷程來看,重視在青年尤其是青年學生中傳播馬克思主義是黨的一貫傳統。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正是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一批高校師生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先驅在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的感召下,以北京大學和《新青年》為陣地開始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920年3月,李大釗、鄧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0年秋,李大釗正式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后,利用高校講壇不斷擴大馬克思主義在青年學生中的影響,在北京大學的史學系、經濟系、法律系和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分別開設了《唯物史觀》《史學思想史》《現代政治》《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社會主義的將來》《女權運動史》等課程,向青年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學說。1920年2月4日,陳獨秀應邀在武漢文華大學、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漢口堤口下段保安會和小關帝廟等處發表演說,主張實行徹底的社會改造,講演轟動了武漢學界。陳獨秀還通過廣東省教育行政委員會創辦了廣東宣講員養成所,培養宣傳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骨干分子。此外,各高校的馬克主義研究社團紛紛成立,除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外,還在學校組織婦女讀書會、青年讀書會和新教育社等團體來引導廣大進步師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由此可見,五四時期的中國先進分子們為促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青年學生中的廣泛傳播不遺余力,也為促進馬克思主義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建黨的同時,黨就高度重視青年后備力量的培養,1922年5月成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作為黨的后備軍和預備學校。革命戰爭年代,黨中央既對馬列主義理論的重要性有十分深刻的認識,又特別注重對青年人進行這方面的教育與督促學習。抗戰時期,大批愛國青年學生紛紛來到延安參加革命,探求真理。黨中央一方面積極擴大抗日軍政大學,一面又創辦了陜北公學、安吳青訓班,接收廣大知識青年,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指導下,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軍事、組織上的“啟蒙”教育和各種業務訓練。對青年學生要求他們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克服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思想;教育他們有紀律、有組織,反對組織上的無政府主義與自由主義;教育他們深入基層工作,反對輕視實際工作經驗;教育他們接近工農,決心為工農服務,反對看不起工農的意識。毛澤東同志曾為陜北公學題詞:“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這些人具有政治遠見。這些人充滿著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這些人是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正直的。這些人不謀私利,只為民族與社會的解放。這些人不怕困難,在困難面前總是堅定的,勇敢向前的。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富于實際精神的人們。中國要有一大群這樣的先鋒分子,中國革命的任務就能夠順利地解決。”可以說,毛澤東同志的這一題詞集中表達了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對先進青年的期望和要求。

        新中國成立后,黨始終把教育引導青年一代特別是青年學生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作為重要戰略任務。毛澤東同志號召青年學生要做到“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要“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尤其特別重視青年政治觀的形成,要求青年做到“又紅又專”。改革開放時代,面對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復雜局面以及青年思想由此產生的某些混亂,鄧小平同志有針對性地提出要把廣大青年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江澤民同志堅持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強調青年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風尚教育、法紀教育等各個方面。進入新世紀新階段,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作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基于這樣的戰略全局考慮,2004年中央專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大學生,深入開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從贏得青年、贏得未來的高度,抓好大學生的理論學習,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讓青年知識分子了解和相信黨的理論,在廣大青年中培養一大批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這是我們黨從國家和民族事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對青年教育和培養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從當前面臨的任務和形勢來看,在大學生中培養一大批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是應對當前國內國際形勢考驗的需要。

        從國內形勢來看,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是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多發期。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尤其是必須看到“社會思想日益多樣化”這個基本事實和發展趨勢。如果將今天的中國與30年前的中國相比較,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巨大變化讓很多人有恍如隔世的感覺。導致社會思想日益多樣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有四個方面: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而廣泛的變化,當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關系逐漸多樣化時,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也必然不斷增強;二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種國外的社會思潮、價值觀念、文化現象、生活方式也隨之涌入中國,客觀上也推動了我國社會思想的多樣化;三是由于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大眾傳媒的飛速發展,使得各種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加快捷,各種思想觀念和利益訴求的傳播渠道更加多樣,社會思想的多樣化程度產生一定的倍乘放大效應;四是我國社會環境日益寬容,人們對待不同看法、不同想法、不同做法的態度和反映也表現得各不相同,總體上更加理性和寬容。從根本上說,社會思想的多樣化符合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趨勢,但是,共同的思想基礎是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前提。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要團結起來、組織起來,一靠理想,二靠紀律,否則建設就不能成功。”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青年中培養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如何引導更多的青年正確認識社會經濟形勢,正確認識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探索出的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并進而堅定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三統一”的信念,就顯得格外重要。

        從國際上看,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中國成為世界發展重要的亮點和焦點。但是,中國的發展帶來的不只是掌聲,也招來了很多猜疑甚至是敵視的聲音,國外一些希望遏制中國發展和崛起的勢力與我爭奪青年的斗爭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加激烈,他們在我們大學生和青年知識分子中不斷加強滲透,制造思想混亂,積極培養“代理人”,妄圖煽起“顏色革命”。此外,以互聯網、手機為核心的信息化革命在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同時,也為國外敵對分子針對青年學生開展思想滲透活動打開了方便之門,網絡正在成為展示世界主要國家和形形色色的主義、思潮及價值觀念宣傳、交流、碰撞的主要平臺,使國際間的意識形態斗爭更具有短兵相接的特點。當代青年學生成長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社會環境和網絡環境中,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都會必然受到日益深刻的影響。從當前和短期來看,官員腐敗和社會貧富差距擴大是影響黨長期執政的最重要因素,而從長期來看,對黨長期執政最嚴峻的考驗就是如何應對社會信息化帶來的諸如思想多樣化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沖擊、政府意識形態控制力呈消解趨勢、社會民眾對政治參與的訴求增長等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共青團尤其是以育人為根本目標的學校共青團必須認真、及時應對國內國際發展環境帶來的新挑戰,在青年中培養一大批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努力使他們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這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或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引領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在改革開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礎上,始終保持不斷發展的良好勢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確保我們黨和國家根本目標實現的根本要求。

        (2)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是共青團履行自身根本職責的需要。

        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黨的要求和青年的使命決定著共青團的職責。回顧共青團的歷史,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共青團都是因為高舉契合時代發展要求和青年歷史使命的思想旗幟,才感召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為黨和國家的發展前赴后繼、竭誠奉獻,也才推動著共青團自身事業的不斷發展、開創新的局面。在革命時期,團章規定,共青團就是吸收廣大勞動青年參加革命的斗爭,從斗爭中給予青年共產主義教育和訓練。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八大明確規定共青團是黨的助手,要求共青團帶領青年在建設中發揮突擊隊作用。改革開放以后,團的性質明確表述為三句話,就是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學習共產主義的學校、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當前,我們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從計劃經濟條件下執政轉變到市場經濟條件下執政。基于這樣的歷史判斷,團的十六大確認共青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根本職責,就是要不斷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團結帶領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怎樣才能鞏固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就必須把吸引、凝聚青年作為自己的存在前提和首要任務。胡錦濤總書記在與團十六部分代表座談時要求共青團:“要大力加強自身建設,堅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爭使團的基層組織網絡覆蓋全體青年,使團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影響全體青年,切實增強團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更好地發揮共青團作為黨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吸引凝聚青年?怎樣才能實現總書記提出的“兩個全體青年”的目標呢?顯然,需要努力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陸昊同志帶領全團總結了五條,但歸根到底,萬變不離其宗,思想決定行動,首要的就是“靠先進的思想吸引”,用先進的思想吸引凝聚青年依然是共青團作為先進青年群眾組織區別于一般社會組織的鮮明特色和制勝法寶。所以,共青團組織就必須在青年中積極有效地傳播黨的思想、理論和主張。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就是落實這一戰略思考的具體措施,是新的歷史時期共青團履行自身根本職責的重要途徑。

        (3)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是引導廣大青年健康成長的需要。

        從人的成長發展的普遍性來看,一個人的成長發展不僅表現為肉體物質的存在和發展,更表現為精神思想的成長和成熟;不僅表現為單個個人的存在和發展,更表現為與他人聯系互動過程中的社會關系的發展;人的成長客觀需要由人生目標、奮斗理想、價值取向等構成的科學的價值體系的指引,沒有這種指導,人的成長發展就容易缺乏精神動力、迷失前進方向。

        從歷史經驗來看,青年的健康成長離不開黨的關懷和培養。歷史已經千百遍地證明,中國青年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只有在黨的領導下,堅持走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成長道路,才能創造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就是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青年,用遠大的理想引導青年,用宏偉的目標凝聚青年,幫助廣大青年沿著黨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長。

        從現實情況來看,改革開放30年來,青年人的思想意識發生了很大變化,展現了一些新特點、新訴求。中國社會科學院房寧研究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認為,當代青年的個性特征整體上是積極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獨立性、自主意識得到增強;二是形成了個性化、進取性的道德意識;三是權利意識普遍增強,進而追求個人自由、社會平等公正等。同時,消極的方面也很明顯:一是出現了個人主義傾向,道德水準后退;二是功利主義膨脹,理想主義下降,過分務實,過分追求功利;三是依賴心理、享樂傾向比較嚴重。團中央2008年底在全國高校一萬名大學生中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在理想信念方面,絕大多數大學生認可和接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指導地位,贊同馬克思主義需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高度認同并希望將科學發展觀作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在政治態度方面,當代大學生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積極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普遍認可當前社會形態及基本經濟、政治、文化制度;在對待黨的執政問題上,絕大多數大學生普遍認可當前的政黨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積極評價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對黨和國家的前途充滿信心。但我們同時也發現,在廣大大學生政治思想意識中,常態下的政治淡漠和特殊情況下的集中爆發、極端化表達的特征也日益明顯,面對現實問題存在的疑惑、問題也不少。部分大學生沒有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對共產主義社會持懷疑態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識不清。部分大學生沒有充分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對兩黨制或多黨制有一定向往,對當前的政黨制度持有不同意見。由此可見,雖然當代大學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但多樣性、獨立性、差異性日益明顯,實用主義、相對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消費主義等對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正在形成巨大沖擊。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就是要在青年思想有模糊認識、有困惑疑難的時候給予引導,在青年中樹立理想信念堅定的榜樣和標桿,使青年一代更好地健康成長。

        二、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及其在高校的初步實踐

        1.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簡介

        為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廣大青年中培養造就一大批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的馬克思主義者,幫助他們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團中央于2007年5月啟動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成立了以原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胡春華為組長、原常務書記楊岳為常務副組長、書記處書記賀軍科為副組長、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并把這項工作列為團中央12項重點工作之一。為增強“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科學性和操作性,2007年7月,團中央制定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實施綱要》。

        根據《綱要》的要求,“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重點培養對象包括大學生骨干、共青團干部和青年知識分子三部分群體,針對不同群體提出了主要培養方式和培養內容。在工作格局上,全國層面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實施工作在團中央書記處的領導下,由學校部牽頭,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國際部、志工部、中央團校等相關部門和直屬單位各有分工,共同實施。各省級團委也按照團中央的總體安排,出臺相關細化方案,陸續啟動了本省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作。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啟動實施以來,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先后三次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要堅持不懈地把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工作作為戰略工程抓好,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用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武裝各級共青團干部,培養出一大批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這是共青團作為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組織的很重要的工作。2007年11月26日,王兆國同志出席全國大學生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座談會暨首期中國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結業式并發表了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取得的積極成效,對廣大青年學生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發成才寄予了殷切期望,要求共青團、學聯組織把青年學生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的教育活動不斷引向深入,進一步實施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黨中央書記處近幾年在聽取團中央書記處的工作匯報時,都對共青團組織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給予了高度評價,要求把這項工作做實做好,做出成效。

        2.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的基本情況

        (1)“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的組建

        高校是我們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場所,大學生骨干是我們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重點群體。高校在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方面有著特殊的優勢:一是高校承載著教書育人、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重大職能,是傳播知識、價值和思想的重要陣地;二是高校是青年知識分子和大學生高度集中的場所,是國家優秀人才培養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三是大學階段是人生成長過程中思想政治素質提升、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最重要的時期,是團組織能夠對個人產生直接影響的重要階段,此時進行思想政治引導也最為有效。因此,針對高校學生骨干開展專門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作,成為高校共青團在新形勢下的一項重點工作。

        2006年6月,胡錦濤總書記就學生干部培養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重視并加強對學生干部的培訓和實踐鍛煉是一件有深遠意義的事情,要注意總結各地行之有效的經驗,引導一大批優秀學生干部健康成長。為貫徹落實這一指示精神,2007年5月,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正式組建了“中國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同時啟動。培養學校是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重要載體,旨在通過理論學習、實踐鍛煉、對外交流、課題研究等方式,幫助大學生骨干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加深對我國國情及形勢政策的了解,提高青年學生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2007年頒布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實施綱要》就大學生骨干培養工作的整體框架和基本內容進行了規定。2009年8月份,團中央學校部在前兩期培養學校工作的基礎上,廣泛征求專家學者意見,進行深入研究,制定并頒布了《大學生骨干培養工作實施細則》和《中國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教學和管理大綱》,對培養目標、培養格局、培養原則、培養方式、課程設置等問題都做了更加細致的規劃,使大學生骨干培養工作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進一步推向深入。

        (2)“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的培養目標

        作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的培養目標是:針對大學生骨干的成長規律和實際需求,從增強政治素質、提升思想境界、優化能力結構、錘煉作風品格等方面著手,在大學生中培養一大批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的、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想信念的學生骨干,為他們逐步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奠定基礎。

        (3)“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的培養格局

        根據《大學生骨干培養工作實施細則》的統一規劃,大學生骨干培養工作分為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高校三級實施。各級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培養對象面向高等學校(包括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民辦高校、獨立學院,以下同)、科研院所在讀的本專科學生、研究生招收。各級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設置原則上不少于半年的培養期,其中集中學習時間應占一定比例。

        ① 高校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是大學生骨干培養的基礎性主陣地。培養對象主要包括本校學生黨團組織、學生會和學生社團主要負責人,優秀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每年培養的學生骨干不少于學生總數的2%。高校一級的培養學校由校團委主辦,設置大學生骨干培養的基礎課程。

        ② 省級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由省級團委、學聯主辦,設置大學生骨干培養的提升課程。培養對象為本地區除“211工程”學校之外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主要學生干部,每年培養的學生骨干一般不少于200人。原則上培養對象必須經過校級團委推薦和差額選拔。

        ③ 中國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由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主辦,設置大學生骨干培養的提升課程,培養對象為全國“211工程”學校校學生會主席、研究生會主席、全國學聯主席和部分省學聯駐會執行主席。中國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每年舉辦一期,每期學員大約240人左右。

        目前,全國、省、高校三級的大學生骨干培養格局已經基本建立。“中國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自2007年啟動以來已成功舉辦兩期,共有418名來自全國重點高校的學生骨干參加了培養并取得結業證書。第三期已于去年11月份在北京開班并完成了第一期集中理論學習的教學課程,有256名學員參加了本期的培訓。

        各地、各高校參照“中國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模式,并結合本地實際,紛紛成立相應骨干培養學校,以此為依托對學生骨干進行培養,全國、省級、高校三級培養格局已基本形成。北京團市委利用為奧運會培訓骨干志愿者的契機,實施了新世紀英才學校擴充計劃,進一步提高了大學生骨干培養的覆蓋面;山西團省委舉辦了大學生骨干素質拓展訓練營和實踐訓練活動;江蘇團省委和上海團市委高度重視對網絡陣地的占領和建設,已經規劃利用已有的共青團和學聯網站等信息化的技術手段構建新的動態、遠程教育培訓模式和平臺;浙江團省委依托新世紀人才學院加強大學生骨干培養;江西團省委推出“井岡之星”優秀學生干部培訓計劃;山東團省委成立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學院;河南團省委舉辦高校“雙強雙優”型學生干部培訓班、湖北團省委成立“荊楚英才學校”、重慶團市委成立高校學生干部紅巖菁英學校對學生骨干進行培養。各高校團組織也結合暑期實踐活動和團校教育廣泛開展了多層次、多方位的培養活動。如北京大學團委舉辦了學生骨干訓練營,秉承“同脈相依,同求卓越,攜手共進,振興中華”的宗旨,結合新時期學生骨干的實際需求,采取團隊實踐與集中培訓相結合的形式,面向學校各級團組織、各類學生組織以及在學術文體等領域中表現突出的近百名優秀學生骨干,開展了一系列主題鮮明、特色突出的培訓活動。清華大學團委以基層團組織試點工作為契機,在已有的骨干人才培養課程基礎上認真梳理,科學布局,基本建成一套全覆蓋、分層次的大學生骨干課程化培養體系,形成指導和服務大學生骨干成長的立體化“金字塔”模式。中國科技大學團委將“網絡團校”作為大學生骨干培養的輔助教學方式,嘗試運用案例研討、編排團學情景劇等新穎活潑的培訓方式,在保證理論學習的同時,側重實務培訓。據初步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9個省份啟動了這項工作,超過5000名大學生骨干接受了省級團委的培訓,各地各類高校培養大學生骨干達50萬人次。

        (4)“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的培養原則

        在認真研究大學生思想意識特點和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在舉辦中國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重點探索總結了“五個結合”的培養原則:

        一是堅持把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特殊要求相結合。在培養中,我們一方面在尊重人才成長過程一般規律的基礎上,科學設計了培養內容和方式,系統規劃和推進各項工作;另一方面格外注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需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這一特殊要求,著重加強理想信念、信仰立場、理論素養等方面的培養。

        二是堅持組織培養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在大學生骨干的成長過程中,共青團組織有效引導和個人的積極努力缺一不可。我們一方面充分發揮各級共青團、學聯組織的作用,根據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要求以及大學生骨干的實際需求,有計劃、系統地開展培養工作;同時通過各種方式充分調動廣大學員的內在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開展日常學習,加強自我教育。

        三是把理論框架學習與能力結構訓練相結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關鍵是幫助他們掌握合理的理論知識框架和能力素質結構。在培訓中,我們既通過開展理論學習等有效方式,對培養對象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訓練,傳授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理論框架和基本方法,同時采取專業化的培養方式提高培養對象的學習研究、組織協調等社會化能力。在前三期的教學中,我們組織骨干培養學校學員在北京集中參加以黨的重要理論為主要內容的輔導講座。邀請部分黨政領導、專家學者就黨的創新理論、重要戰略思想、重大政策以及社會思潮、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講解,同時編發了簡明理論學習讀本和相關學習資料。在能力培養方面,我們引入了辯論、研討、演講等教學內容,在組織、協調、溝通、表達等各方面提高學員的綜合能力。

        四是把參與社會實踐與進行社會觀察相結合。既要把組織培養對象參加社會實踐作為引導他們了解社會、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徑;又要找準他們普遍關心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對他們的思想困惑進行有針對性、有說服力的分析和解答,幫助他們廓清思想迷霧、形成正確的社會觀察結論。我們為每一期學員安排了為期兩周的以生產勞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走訪考查為主要內容的集中實踐鍛煉活動,同時在非集中階段安排了一定課時的實踐課程,這不僅促進了大學生骨干對國情、社情、民情的了解,更加深了他們與基層人民群眾的感情。同時,在大眾傳媒日益發達的社會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的形成不僅取決于個人的實際經歷,而且越來越取決于自己對社會的觀察。我們通過舉辦形勢政策報告會、利用媒體開設社會觀察專欄等方式對學員進行正面引導,組織他們撰寫社會觀察報告;組織學員參與同港澳臺和國外青年交流以及短期出訪、出國培訓和實習等活動,加大對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制度、體制和發展模式的比較研究。

        五是把參加短期集中培訓和長期自我學習相結合。由于參加培訓的學員均為在校學生骨干,能夠在統一的時間段里接受集中培訓的時間并不多,因此我們采取了集中學習與分散自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一方面,根據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要求以及大學生骨干的實際需求,有計劃、系統地開展集中培養工作;另一方面,充分調動培養對象的內在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開展日常學習,加強自我教育。在中國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的為期一年的培養期中,精心安排了理論學習、社會實踐和期末結業三個集中學習階段,開設了近20門專門課程。對非集中階段學校采取“開課不授課”的形式,依托“中國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網站”開通網上課堂,推薦有關社會觀察文章、專家講座、案例分析、精品課程等供學員日常學習;要求學員在平時參與一定數量的課題研究、志愿服務、掛職鍛煉、活動實施等工作。非集中階段采用學分制管理,所有課程均對應一定的學分值,學員必須取得35個學分以上方能結業。同時,由學員選舉成立了學生會、班委會,負責按照班級組織學員開展學習活動,并督促、檢查、記錄學員的學習情況。此外,學校還建立了跟蹤培養制度,對已經結業的學員也保持5年左右的跟蹤,開放所有網上教學資源,使大學生骨干培養工作形成一個系統化的過程,達到“聚是一盤火,散做滿天星”的效果。

        (5)“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的培養方式

        根據《細則》的規定,“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教學方式:

        ① 理論學習。理論學習階段重點幫助學員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解,初步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認識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以及基本國情,增強對當代各種社會思潮的辨析、甄別能力,進一步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比如,根據《大學生骨干培養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我們在第三期的集中理論學習周期間就開設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導讀”、“中國近當代史解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相關理論解讀”和“社會思潮辨析”四門課程,分別從學術、歷史和現實的邏輯三個維度引導大學生骨干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很多從事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專家向我們建議,要提高理論課的成效,必須要結合創始人的人生軌跡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引導大學生骨干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因此我們在理論學習中也改進了“原著選讀”的授課內容,通過各類影視、文字資料向學員介紹馬克思、恩格斯、毛澤東等革命導師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生平事跡,加深了他們對經典原著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② 社會實踐。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充分強調了社會實踐在提高個人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是學校共青團的一項品牌活動,多年來積累了大量經驗,我們也將其引入到大學生骨干的培養中來。設置社會實踐教學環節主要有四個目的:一是引導學員了解基層、認識國情,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二是密切他們與基層和群眾的聯系,培養對黨、對人民的樸素感情,樹立走與人民群眾緊密結合的成長道路的意識;三是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練他們的意志品質、培養優良作風;四是增加他們的社會閱歷,培養、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和綜合素質。在具體教學上,我們主要利用寒暑假期,組織學員到有代表性的地區開展國情考察,深入到基層生產一線參加勞動鍛煉,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同時組織學員在實踐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形成調研報告。2007年、2008年的兩個暑期,我們相繼組織兩期學員赴江西省吉安市、廣東省東莞市開展為期15天的實踐鍛煉活動,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參加生產勞動鍛煉,感受改革開放成果,圍繞新農村建設、改革開放30年成就等課題開展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為當地群眾開展科普、支教、慰問等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大家普遍反映這種實踐教學方式使他們受益頗深,對他們的理論學習起到了良好的補充促進作用。

        ③ 社會觀察。為彌補社會實踐在時間、地域和內容上的不足,我們將引導學員進行正確社會觀察引入了教學內容,旨在幫助學員逐步掌握和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培養和提高獨立思考、思辨甄別的意識和能力,澄清思想上的困惑和模糊認識,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引導他們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以及社會熱點現象進行觀察思考,形成更深刻、更理性、更全面、更穩定的看法,進而明確堅定的政治方向。在大學生骨干培養過程中,團中央配合理論課程的學習,組織典型案例研討活動;編發《學習參考資料》,就大學生關心的熱點社會問題提供解答思路;2007年以來,安排了近320名大學生骨干出訪韓國、日本、印度、越南、德國、美國以及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通過實地考察及與各地青年的交流,使大學生骨干對國家的發展目標、發展道路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從第三期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開始,我們還新增了政務參訪的學習項目,組織學員到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國資委等單位進行參訪學習,和相關部門的負責同志交流座談,熟悉政府部門的工作方式和國家各項政策的制定、執行情況,進一步提高了學員們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④ 紅色教育。此環節重點幫助學員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取得成功的歷史必然性,使他們能夠從中國革命的內在邏輯出發認識并由衷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增強他們對革命傳統精神的理解和“先鋒”意識,實現愛國主義精神的升華,堅定在黨的領導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事實上,從規律性上講,開展紅色教育就是要重視情感因素在教育引導中的積極作用。具體工作中,我們2007年第一期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學員到井岡山革命老區,開展瞻仰革命烈士陵園、重走挑糧小道、重溫入黨誓詞等活動。一些省級團委組織大學生骨干學員實地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遺址等,觀看反映革命戰爭年代和新中國建設時期的影片,尋訪革命歷史見證人,開展一系列祭奠革命先烈、唱革命歌曲、重溫入黨誓詞、優秀人物事跡報告會等活動。事實證明,這些紅色教育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⑤ 能力訓練。陸昊同志在高校育人“五個層級”的培養目標中曾提出,高校團組織要幫助學生掌握比較全面的素質,包括表達、溝通、組織、協調、審美等方面的能力。而作為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的學員,應該在這“五個層級”發展目標的基礎上有更高的追求,在綜合素質訓練方面要有更高的標準,在頑強的意志、寬廣的視野、協作的精神方面要進行更多的訓練。我們設立的這個教學環節,重點就在于幫助學員提高以社會化能力為核心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等綜合素質,學習掌握適應現代社會和未來發展需要的實用知識和技能。根據《細則》的要求,我們開設了“演講與溝通”、“領導力提升”、“素質拓展”、“角色模擬”、“專題辯論”、“課程研討”等形式新穎的能力訓練課程。在去年的集中授課中,我們從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人民大學等高校邀請了在這幾個領域具有權威的教授和社團,開設了“模擬聯合國”等情景模擬體驗活動和“演講與溝通”、“領導力提升”等專家講座,組織學員參加了素質拓展訓練,通過一系列互動型、參與型的能力訓練課程給學員提高綜合素質提供了框架性的輔導。

        ⑥ 交流研討。在每次的集中教學中,我們都給學員安排一定的討論時間,組織他們按班、小組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討論、質詢,就一些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專題研討和辯論,就學習、實踐、出訪中的收獲和體會進行交流。這種內部研討幫助他們在自學的基礎上認真思考社會現實問題,運用所學理論探討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培養他們主動探索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實現了“教學相長”、“學學相長”,多方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6)“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的初步成效

        從目前看,大學生在參加骨干培養學校的過程中,通過理論學習,進一步加深了對黨的重要理論的理解,進一步提高了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堅定性和自覺性,進一步增強了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提高了開展學生工作的能力;通過深入基層實踐,增進了對國情和社會的了解,增進了與人民群眾的感情,提高了社會適應能力,更加明確了青年成長必須自覺走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成長道路;通過廣泛交流,走出了國門,開闊了視野,更加堅定了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在實踐鍛煉期間,大學生們利用自己的知識優勢和專業特長,為當地群眾開展科普、支教、慰問等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贏得了廣泛好評。三年來的實踐證明,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已經在廣大青年學生特別是學生骨干當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成為共青團加強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和教育引導青年的重要載體。

        (7)“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下一步的深化方向

        在做好現有各項工作的基礎上,我們計劃下一步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重點研究,力求有所突破。

        一是認真落實《大學生骨干培養工作實施細則》的各項規定,進一步提高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的育人效果。前一階段的實踐證明,新頒布的《實施細則》在大學生骨干培養中發揮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受到了廣大學員的普遍歡迎,也相繼被各地、各高校所參照實施。目前,第三期中國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學員的各項分散教學課程,如課題研究、志愿服務、經典閱讀、社會觀察等都在順利進行中,第二階段的集中實踐鍛煉也將于今年暑期開展,這其中有大量的細節性工作要做,也有很多需要根據現實情況進行改進和調整的環節。下一步,我們將以抓《實施細則》的落實為重點內容,把各項要求落到實處,對學員進行細致、嚴格的指導、考核、管理、跟蹤,按照規范的運作方式和教學安排,爭取把這一期培養學校辦得更好。

        二是爭取相關部委的支持,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前期與中組部、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門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爭取他們在政策、經費、師資方面的支持,爭取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與中宣部的“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現有機銜接,在制定“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規劃時予以通盤考慮,在具體實施的內容、步驟等方面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予以傾斜,將理論研究與隊伍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果在“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中予以推廣。爭取聯合中組部、人事部出臺相關保障性文件,把對大學生骨干的培養選拔與日后的觀察、推薦、使用結合起來,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納入到國家人才培養戰略體系中去。

        三是進一步強化跟蹤機制,做好學員的分散教學和結業后的培養工作。由于時間的限制,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的絕大部分課程要由學員在非集中階段完成。而學員一年的培養結束后,我們也需要對他們進行繼續跟蹤培養,給他們提供一個繼續學習、互相交流的平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實施細則》給學員規劃了非集中階段的學習內容和學分安排,我們要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找準分散教學的一般規律,合理安排學習內容,使之與學員的日常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二是做好日常監督和考核工作,督促學員保障足夠的自學項目和時間,確保分散教學的實效;三是加快中國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網站的建設,開通“在線教學”、“校友會”、“學員論壇”等網上學習、交流、聯絡的功能頻道,使其作為分散教學、聯絡校友的重要渠道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結合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談幾點工作體會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從2007年啟動以來,到今年還不滿四個年頭,但這項工作已經成為了全團的一項重點工作和品牌項目,在廣大青年尤其是青年學生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時間里取得這樣的效果,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經驗和體會:

        一是共青團工作必須結合青年成長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設立工作項目。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是團中央為了貫徹落實中央領導的指示精神,在進行了廣泛深入調研和政策論證之后才提出來的一項重點工作,之所以一經推出即廣受青年歡迎,最重要的一點是這項工作把黨對青年的期望和廣大青年的成長需求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魏源在《默觚治篇》中提到,“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教人”。要對人的思想進行有效的教育,前提就是要對教育對象有一個準確的了解,根據其精神和利益訴求開展工作。就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來說,我們根據青年學生反映出的時代特征,將大學生骨干作為重點培養群體,結合他們喜歡的溝通、交流、聚集方式,創新性的開設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能力水平的課程,滿足了廣大學生干部增見識、長才干、拓思路的內在需求,在如何成長為一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問題上給予理論框架和能力結構方面的指導,因此他們對這樣一個學習機會非常珍惜,也使我們的工作獲得了高校學生的廣泛支持和青睞。

        二是共青團的每一項工作都離不開科學專業的態度和求真務實的精神。思想引領工作是共青團的看家本領,同時也是需要專業化的知識和理論指導的一項工作。我們在高校的團課已經開展了很多年,積累了很多經驗,在中央領導和團中央書記處就學生干部的培養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后,如何才能在原有團課的基礎上、針對廣大青年學生干部、以培養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為目標設立一項創新型的工程成為擺在學校共青團面前的重大問題,為此我們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首先,我們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和訪談,對青年學生干部的培養工作進行了認真摸底。2007年6月,團中央邀請了全國13個省份的團省委分管書記在杭州召開了全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座談會,交流各地工作開展情況,就工程實施下一步安排作了充分研討和部署。我們還在全國高校團委書記和學生會主席范圍內征求意見,聽取他們對這項工作的建議。這項工作開始后,我們在2008年下半年在全國高校中抽取了1萬名學生進行大范圍的問卷調研,由此得出了前面我提到的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特征;2008年7月和2009年的3月,我們還在中國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學員中開展問卷調研,聽取他們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這些都成為了我們不斷改進大學生骨干培養工作的重要依據,是我們的工作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現實。其次,我們的這項工作全程借助了專家學者的力量,引進了國內外學生精英教育方面的重要成果和經驗。我們召開了多次專家座談會,邀請了首都幾所重點高校的知名教授,就培養方式、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問題和他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獲得了很多有益的啟示和經驗。我們還多次召開由高校團委書記、“兩課”教師、學生干部參加的座談會,聽取他們在大學生骨干培養工作中的做法以及對這項工作的理解。為了制定好《大學生骨干培養工作實施細則》,我們還收集了大量國內外的相關資料,購買了一批社會學、政治學、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到中組部、教育部的相關部門“取經”,力爭提高各項教學安排和課程的科學性,最大化地發揮其育人功效。第三期中國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學員是《實施細則》頒布后,按照新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進行培養的首期學員,在去年的理論學習周結束后,根據我們的問卷調查,95%以上的學員對新的課程設置表示滿意。再次,在從事這項工作的過程中,學校部也以此為契機,加強了學習型、研究型部門的建設。我們強調每個人都要有一定的學術精神,要對一些問題進行深入、重點的研究,爭取做育人方面的“專家”。除了熟悉共
        青團的知識和本專業的知識外,還要在人文、社科、理工等方面都有所涉獵,對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都要有一定的儲備,這樣才能做到博采眾長,言之有理,提高我們從事思想引導和教育工作的水平和專業化程度。

        三是團中央機關的年輕干部要首先成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而團中央作為共青團的最高領導機關,在這里工作的廣大青年干部要首先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陸昊書記在給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的學員授課時,曾對他們提出了五個層級的目標,一是要培養學術精神;二是要強調培養學習能力;三是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四是要培養全面的素質;五是要真正從歷史、理論和現實邏輯理解和認識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演進,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這五個層級的要求對我們年輕干部同樣具有指導意義。真正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可能是一個漫長的、不斷進步的過程,有可能需要一個人一生的奮斗,但重要的是我們要始終朝著這個方向不斷邁進,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不斷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始終走在全體青年團員的前列,這是機關年輕干部必須做到的。書記處通過這種集體學習的方式給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對大家的理論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大家以后也會有很多到基層進行調研、鍛煉的實踐機會,在團中央參與的很多工作、活動也給大家提供了很好的社會觀察點,可以說,團中央是最高層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學校”,希望大家利用好這樣一個大課堂,珍惜在這里工作、學習的機會,早日成為一名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Copyright @2013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團委)All Right Reserved | 地址:福建省福州大學城(聯榕路)8號 郵編:350108
      聯系電話:0591-83761937 傳真:0591-83760355 閩ICP備15019752號 | 網站設計制作: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另类综合在线视频区,另类专区欧美国产,另类第二页国产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