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vwwcz"><acronym id="vwwcz"><input id="vwwcz"></input></acronym></em>

<tbody id="vwwcz"><pre id="vwwcz"></pre></tbody>

    <th id="vwwcz"></th>

    <th id="vwwcz"></th>
    <tbody id="vwwcz"><pre id="vwwcz"></pre></tbody>
    <th id="vwwcz"><pre id="vwwcz"></pre></th>
    1. <tbody id="vwwcz"><pre id="vwwcz"></pre></tbody><rp id="vwwcz"></rp>
    2. <th id="vwwcz"><pre id="vwwcz"></pre></th>
    3.  
      新思想
         首頁  新思想

      面向浙江現代產業集群的區域高職教育發展路徑戰略選擇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    瀏覽次數:356

                                            作者:溫州職業技術學院 王向紅

                                       信息來源:《中國高教研究》 2011年第11期 
       
      摘要:產業集群需要專業化、配套化人才的集聚,才能產生群聚效應,激發創新能力,從而不斷推進產業的升級,增強區域經濟的競爭力。作為產業集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高職教育要轉變觀念,主動適應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積極打造戰略合作聯盟,完善職業教育系統,調整優化專業設置和結構布局,探索“雙主體”高技能人才培養機制,進一步增強高職院校技術服務意識,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技術支撐。

      關鍵詞:產業集群  高職教育  發展路徑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民營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出現了集群化的趨向。產業集群的興起也為高職教育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在區域產業集群對高技能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激勵下,區域高職院校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也推動了高職教育自身的專業建設、教學改革和“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發展。隨著浙江省“十二五”規劃的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和高新技術的普及應用急需大批掌握現代實用技術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也要求區域高職教育及時從戰略層面上調整發展路徑,以適應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

          一、區域產業集群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浙江省“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加快培育現代產業集群,以產業集聚區、開發區(園區)和鄉鎮功能區為主要依托,加快完善研發、物流、檢測、信息、培訓等生產性公共服務平臺,強化專業化配套協作,完善創新體系,提升集群品牌,形成若干個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現代產業集群。

          所謂產業集群是一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和關聯的機構,它們同處在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補性而聯系在一起。它往往具有專業化特征[1]。按照波特的解釋,絕大多數產業集群包含最終產品或服務廠商,也包含下游產業的成員(如銷售渠道、顧客),互補性產品制造商,專業化基礎設施的供應商,其他提供專業化訓練、教育、信息、研究和技術支援的機構(如大學、思想庫、職業訓練機構),以及制定標準的機構[2]。從中可見,高職院校本身是產業集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高職教育的發展狀況,不僅直接制約產業集群的發展層次,也是地方產業集群轉型升級重要動力。

          隨著浙江省產業集群的升級、高新技術的廣泛運用,大量與高新技術相關的智能型職業崗位群必將產生,產業集群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必將增大。因此,作為與區域經濟結合最緊密的教育類型,高職教育必須根據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加快培養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所需要的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和知識技能型人才,特別是培養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以滿足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需要,從而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二、當前浙江區域高職教育尚難以適應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目前,浙江省的高職教育雖已經初步形成了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專業結構體系,但在全省高等教育的體系中仍然是薄弱環節。具體來說,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    高職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出現矛盾

          專業結構與產業集群結構存在錯位。據浙江省高等職業院校2009-2010學年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分析報告,在全省46個高職院校1120個專業點中,面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專業點數分別占總專業點數的3.30%、49.83%、46.87%;與上年的一、二、三產相比,一、二產業專業點比例分別上升了0.28%、 10.34%,而三產類反而下降了10.62%,這與目前產業發展趨勢不符——2009年全球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發達國家為74%,中等收入國家為53%;2010年浙江省服務業比重雖然已經提高至整個GDP的42%,但還是滯后于產業發展。這就需要我省高職院校的第三產業專業加快結構優化,以滿足整個產業的發展趨勢。

          趨同化問題相當突出。專業設置脫離本區域需求,許多高職院校設置專業時沒有做充分的市場調研,與地方經濟發展結合不緊密,專業趨同;為本地區經濟建設、產業集群基地而“量身定做”的專業有限,新興產業相對應專業基本沒有。在全省296個專業,制造類、電子信息類、財經類和文化教育類等專業大類覆蓋全省11個地區,專業布局缺乏合理科學構建,形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2.人才培養定位難以滿足產業集群、區域經濟的發展所需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缺乏針對性。目前,全省專業點數最高的會計專業分布于全省的11個地區,其培養目標沒有對接產業行業企業需要,體現區域性。如杭州、寧波和金華等11個地區的職業技術學院所設置的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體現不出區別,難以為本地區經濟、產業集群發展培養針對性的人才。

          人才培養層次定位單一化。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學歷定位在專科層次,全省46所院校共有高職全日制在校生306076人,每年畢業生11萬多人, 2011年招生數為113864人, 已占全省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專科層次培養難以滿足建立在技術基礎上的產業集群技術革新的需求。從1999年首批經教育部批準成立高職院校至今,浙江高職教育已經為社會輸送了   高技能人才,他們迫切需要技能知識更新和學歷提高。

          3. 教師隊伍的數量、素質與結構難以滿足產業集群發展的人才需求

          對目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所開展的廣泛調研發現,我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無論在職務結構、學歷層次、整體素質、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數量和質量以及“雙師型”教師比例和專兼職教師比例等方面,與高等職業教育的實際需要和發展需求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中,最主要的是數量不足與結構不合理兩大問題。由于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的招生數迅速增加,導致各高職院校的師資數量嚴重不足。個別高職院校校內專任教師的生師比甚至達到44.51。全省高職院校校內專任教師中具有中級及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的比例的平均值為39.94,其中占比低于30有12所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低。另外,全省高職院校中,35周歲以下的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平均為54.72%,其中有6所院校超過70%,校內專業教師具有博士、碩士學歷的比例平均為34.20%,年齡學歷結構明顯不合理。

          4.與行業企業合作體制機制不完善

          與行業企業緊密聯系的體制機制尚未形成,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夠靈活,辦學活力不足,難以順應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式變革。近幾年我省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數量上雖有明顯增量,但校企合用的深度仍有待拓展。特別是合作企業接受畢業生就業數量仍然偏少,2010年全省46所高職院校主要合作企業共接受學生就業9264人,僅占當年全省高職學生就業總人數的9.19%,,比上年總量減少2773人, 占比下降4.72%,減幅相當明顯。

          5.科技對產業轉型支持力度不夠。

          作為高新技術孵化基地的作用不明顯,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雖然全省高職院校每百名專任教師平均獲技術專業項目數為2.06,但是仍有15所院校的項目數為0。而橫向技術開發課題到款額低于人均1000元的院校則有10所。這與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員所應具備的科研水平不相符合,難以對接產業轉型升級的產業結構調整。

          三、區域高職教育發展路徑戰略選擇

          基于產業集群的區域特色經濟已經成為浙江經濟的主體,在區域高等教育日益成為區域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的今天,高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終端環節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始端,對經濟發展具有不同尋常的戰略意義。因此浙江區域高職教育更應該站在新的戰略高度,以更為廣闊的視野,選擇其發展路徑。

          1. 打造戰略合作聯盟,以高職教育集群應對區域新型產業集群

          以集群意識為導向,打造區域高職院校戰略合作聯盟(簡稱合作聯盟)來應對產業集群發展,并在高職院校集群與區域產業集群間開展更高水平的互動,使高職教育融入整個經濟產業的發展。

          省內不同區域高職院校結成戰略合作聯盟,合理有效利用省內不同區域的職業教育資源來優化區域行為,如杭、寧、溫三地區的同類示范院校結成合作聯盟;省內高職院校與國外高職院校或機構組成聯盟,通過合作辦學、互派教師、建立教學聯合體、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等結成產品和知識聯盟,合理有效地利用全球教育資源來優化區域行為。

          當地政府與區域內高職院校結成戰略聯盟,通過對本區域內高職資源供給與教育政策傾斜,為區域高職生存與發展創造更大的價值空間。如溫州職業技術學院與溫州市旅游局合作辦酒店管理學院,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和余姚市政府合作辦余姚學院,杭州職業技術學院與杭州市政府合作成立杭州市公共實訓基地。在這一過程中,浙江區域高職院校利用可靠資源與傾斜新政策激發教育潛能,開發具有競爭力的“最終產品”,使人才價值增值,支撐各經濟區的發展。

          2.完善職業教育系統,提升高等職業教育服務產業集群能力

          產業集群發展需要技術的升級,建立銜接與構建機制是高職教育與產業集群發展的必然要求。銜接與溝通主要指中等職業與高等職業,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對等銜接。2011年教育部將高職教育從高教司劃歸職成教司,這意味著高職教育的類型特點和層次特色要有新的拓展。浙江省是全國高職發展最快最好的省份之一,溫州市和寧波市是全國20個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綜合試驗區試點之一,構建職業教育體系的“立交橋”,拓展高職教育的類型和層次特色,是打造高職教育強省,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拓寬高職教育層次。建立在技術基礎上的產業集群要求有不斷的技術革新,高職教育要適應這種變化,就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籌劃發展四年制、五年制的高等職業教育,以滿足產業集群技術升級的需求;同時加快啟動高職學校畢業生直接升學制度,在省內6所國家示范高職院校先試點,首先實現高職畢業生直接升入綜合性本科院校比例達到10%左右。

          構建現代職業教育培養體系。統籌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組建高職教育集團,有利于中高職銜接。浙江省11地市至少都有一所高職院校,特別是杭州、寧波、溫州和金華均有國家示范院校,其他均有省示范院校,以示范院校牽頭,整合區域內職業教育資源,加強課程、專業與技能標準的銜接,構建現代職業教育培養體系。

          3.優化專業設置和結構布局, 主動適應產業集群發展戰略

          區域產業結構變動和發展趨勢及其對人才類型的需求結構對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高職教育專業結構應適時作適當的調整。

          政府做好宏觀引導。改革已有高職專業設置行政管理辦法,加大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自主權,制訂專業全省區域間的布局規劃。建立高職專業設置信息平臺,統一發布全省各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招生就業以及各地、各行業勞動力市場供需等方面信息,以此引導各高職院校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專業布局,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形成“信息公開、市場導向、宏觀引導、主動調整”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模式和長效機制,從而為高職專業結構布局與產業集群相對接提供政策保障。

          高職院校主動做好專業結構調整。高職教育在專業設置方面應有較高的靈活性和預見性,建立專業動態調節機制,與產業發展變化保持同步,甚至超前考慮到產業發展的需求,專業設置及某一專業的規模與產業結構的調整相適應。不同區域的高職院校根據區域產業的特點開設特色專業,同時根據不同區域產業集群對人才的需求進行分方向的培養,提高針對性,做好人才培養目標多元化。

          4. 強化校企合作,探索“雙主體”培養高技能人才新機制

          校企合作的“雙主體”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指導思想是“以企業需求為宗旨、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為目標,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教育資源,學校與企業共同培養適用人才”。

          推進教學做一體化雙導師教學模式改革。將教、學、做融為一體的教學方式運用到理論與實踐高度融合的“項目化教學”課程中,按照工作過程設計學習過程,以典型產品為載體,校企雙方共同來設計教學內容,組織和承擔教學任務。按照工作過程設計學習過程,由企業提供真實項目,學院教師將企業項目轉化成教學實踐項目。

          打造整體結構和個體能力統一的雙師專業教師隊伍。堅持“校企互通、專兼結合”的原則,建立專業教學團隊培養機制,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參與學校專業建設,指導學生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逐步增加其實訓課程和擴大兼職教師在授課中比例,充分發揮其企業一線實踐經驗豐富的優勢,使專、兼職教師在整體“教師”結構隊伍中比例應逐步達到1:1;同時,通過引進有企業經歷專職教師、教師下企業鍛煉、骨干教師外派學習等各種途徑,培養強化本校已有專業教師動手能力,提高現有教師對外技術服務能力。

          深化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是中國特色高職教育的內涵建設重要內容,是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方式實行保障條件。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出臺土地、稅收、財政政策,提供資金補貼,為校企合作共建基地搭建平臺。學校要發揮主體作用,主動行動,讓利企業,提供場地、部分設備,吸引行業龍頭企業入駐學校,利用已有師資的專業知識和研發能力,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共建基地要實行理事會或董事會管理機制,明確利益相關方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中的義務、權利和責任,確保示范基地持續健康發展。

          5. 增強高職院校技術服務意識,構建產業集群發展技術支持平臺

         浙江省集群經濟大多有規模偏小的民營企業組合而成,這些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現代化水平一般偏低。因此強化社會服務功能,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是高等職業院校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高職院校應立足于應用研究和技術服務。根據本區域產業群的特色,成立院級應用研究和技術服務中心, 出臺相關政策, 給真正從事地方經濟和技術提升的中心主任一定政治經濟待遇,提高教師技術研究和服務積極性和能動性;校企共建立國家省市各級各類技術應用中心、產學研結合基地,有目的進行技術開發,解決產業集群發展中一些技術難題;成立科技園或創新中心或產業集群工作站,加快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向產品的轉化過程,推進企業技術進步,為產業集群升級服務;

          高職院校應強化社會知識、技術傳播和培訓功能。拓展為區域產業集群發展服務途徑,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針對性。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放教育資源,面向行業企業開展高技能和新技術培訓,支持企業在崗人員技能更新和學歷提高需要,推進企業技術進步,為產業升級服務。為社會(社區)成員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學習,成為當地繼續教育、文化傳播的中心。(王向紅,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浙江溫州325035)

      參考文獻

      [1] 王緝慈.地方產業群戰略[J].中國工業經濟,2002(3)。

      [2] 邁克爾·波特.競爭論[M].高登第等譯.中信出版社,2003。

      [3]胡玉可,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必須適應產業集群的要求,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1)

      [4]王向紅,應用導向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中國大學教學,2011(4)

      [5] 王向紅, 王向紅,工學結合課程體系構建模型的創新與實踐,高等工程教育,2010.01


       

       
       
      福建省福州大學城聯榕路8號 | 郵編:350108 | 電話:0591-83760300 | 傳真:0591-83760300
      版權所有?福州職業技術學院 | 閩ICP備15019752號
      另类综合在线视频区,另类专区欧美国产,另类第二页国产一区